五蕴
云何五蕴。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出世五蕴。所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等名为五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谓蕴有五。则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总名色蕴。云何受蕴。谓或顺乐触为缘诸受。或顺苦触为缘诸受。或顺不苦不乐触为缘诸受。复有六受身。则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总名受蕴。云何想蕴。谓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无诸所有无所有处想。复有六想身。则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总名想蕴。云何行蕴。谓六思身。则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复有所余除受及想。诸心法等总名行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7卷
云何五蕴。世尊答言。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比丘是名五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云何五取蕴。佛言。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是名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文殊师利言:“夫世间者,名为五蕴。于此蕴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阳焰性,行芭蕉性,识幻性。如是当知世间本性,聚沫、阳焰、泡、幻、芭蕉。是中无蕴、无蕴名字,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无世间、超过世间。若于五蕴如是正知,名为胜解;若正胜解,则本来解脱;若本来解脱,则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本性空;若本性空,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是则无二;若本无二,则无取舍;无取舍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法界同入法界,是则无界;若是无界,则无地界、水火风界,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欲界及色、无色界,无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则与世间俱而无所住;若无所住,则超过世间。”——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1卷
十二处
十二处者。谓内眼处外色处。内耳处外声处。内鼻处外香处。内舌处外味处。内身处外触处。内意处外法处。此等名为十二处。——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十二处。佛言。所谓眼为内处。色为外处。耳为内处。声为外处。鼻为内处。香为外处。舌为内处。味为外处。身为内处。触为外处。意为内处。法为外处。比丘。是名十二处。——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佛告阿难。言处法者。谓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此十二处。智慧之者。如实了达。——乾隆大藏经第991部《佛说四品法门经》
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乾隆大藏经第540部《杂阿含经》
十八界
十八界者。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此等名为十八界。——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十八界。佛言。所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比丘。是名十八界。——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乾隆大藏经第1343部《坐禅三昧法门经》
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7卷
【无明】缘起差别云何。谓于前际无知等。如经广说。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后际无知云何。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豫。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有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无知。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法无知云何。谓于正法善说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僧无知云何。谓于僧正行。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苦无知云何。谓于苦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如于苦。当知于集灭道无知亦尔。于因无知云何。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如于因无知。于从因所生诸行亦尔。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者。于所证中。颠倒思惟。所有无知。如是略说十九种无知。
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前十九无知。今七无知。相摄云何。谓初三无知摄初一。次三无知摄第二。次三无知摄第三。次三无知摄第四。次四无知摄第五。次二无知摄第六。后一无知摄第七。
复有五种愚。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今五种愚。相摄云何。谓见愚。摄前六及于因所生法无知。放逸愚。摄于业异熟俱无知。真实义愚。摄于佛等乃至道谛无知。增上慢愚摄最后无知。当知义愚通摄一切。复次。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闇。愚痴。及无明闇。如是六种无明差别。随前所说七无知事。次第应知。于后二无知事。总合为一。起此最后无明黑闇。复有差别。谓闻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别。如其次第。说前三种。即此所治软中上品差别。说后三种。如是所治差别故。自性差别故。建立六种差别应知。——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行】身行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识】眼识云何。谓于当来依止眼根。了别色境识。所有福非福不动行所熏发种子识。及彼种子所生果识。如眼识如是。乃至意识。应知亦尔。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别差别应知。此于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无色界唯一。——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名色】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种子名色。及于彼所生果名色。——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六入】眼处云何。谓眼识所依净色。由此于色已见现见当见。如眼处如是。乃至意处。随其所应。尽当知。于一切处。应说三时业用差别。此亦二种。谓名色种子所摄受种子六处。及彼所生果六处。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触】眼触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等义。如是余触各随别境说相应知。此复二种。谓六处种子所摄受种子触。及彼所生果触。欲界具六。色界四。无色界一。——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受】乐受云何。谓顺乐诸根境界为缘所生。适悦受。受所摄。苦受云何。谓顺苦二为缘所生。非适悦受。受所摄。不苦不乐受云何。谓顺不苦不乐二为缘所生。非适悦非不适悦受。受所摄。欲界三。色界二。第四静虑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唯有第三不苦不乐。此亦二种。谓触种子所摄受种子受。及彼所生果受。——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爱】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取】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有】欲有云何。谓欲界前时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总说名欲有。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所余是色有应知。无色有云何。谓复除中有。所余是无色有应知。问依何义故建立七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业有中有。答依三种所作故。一能引有。谓一。二趣有有。谓一。三受用果有。谓五。——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生】生云何。谓于胎卵二生。初托生时。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趣云何。谓从彼出。起云何。谓出已增长。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蕴得云何。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界得云何。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处得云何。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诸蕴生起云何。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命根。出现云何。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义。——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老死】衰云何。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老云何。谓发色衰变。摄云何。谓皮肤缓皱。熟云何。谓火力衰减。无复势力受用欲尘。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身脊伛曲喘息奔急云何。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形貌偻前云何。谓坐威仪位。身首低曲。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依杖力而住。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诸根耄熟云何。谓身体尪羸。功用破坏云何。谓彼于境不复明利。诸行朽故云何。谓彼于后将欲终时。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此老略义者。谓依止变坏须发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略义应知。彼彼有情云何。谓那落迦等。有情种类云何。谓即彼一切。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坏云何。谓识离身。没云何。谓诸色根灭。舍寿云何。谓气将尽位。舍暖云何。谓不动位弃舍诸蕴。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时运尽云何。谓初死未久位。又死魔业名时运尽。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十二缘生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集。由此缘故。即有蕴法。若无缘故。蕴法即灭。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此等诸法。无明为缘乃有。生灭为缘者何。所谓先际不了。后际不了。中际不了。内法不了。外法不了。内外法俱不了。善业不了。不善业不了。善不善业俱不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俱不了。已生缘法不了。未生缘法不了。现生缘法不了。于佛不了。于法不了。于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了。灭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可行法不了。不可行法不了。高下法不了。有为无为法不了。如是不了。不能于黑白法等。起无相智。由此无明不能觉了而为过失。乃至障如实智。不能证得寂静涅盘。谓此无明体性迷闇纯一痴法。犹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诸尘垢损减智慧。于诸障法不能出离。而此无明与明为障。无明为苦痛。无明为毒器。无明为绳缚。无明为毒根。无明为毒树。无明为根本烦恼。无明为随烦恼本。无明是颠倒处。无明为黑闇室。无明是痴闇。如是等义。名为无明。由此为缘。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身行者。谓出入息。依止于身。系属于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语行者。谓论难分别。即此分别论难言辞故名语行。意行者。谓贪嗔痴心所法等。依止于心。系属于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复有三行。何等为三。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是名三行。由行为缘。识法得起。识法者。识有六种。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名六识。由识为缘。名色得起。名色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者谓内五尘。皆四大所成。四大者。谓地水火风。地体坚重。水性流润。温暖为火。动转名风。如是四大所成五尘。名为色蕴。而此蕴法。四蕴名名。一蕴名色。如是五蕴。名为名色。名色为缘六处得起。六处者。谓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名六处。六处为缘。触法得起。触有六种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此等名触。由触为缘。受法得起。受有三种。谓苦受乐受舍受。如是眼触缘此三受。乃至意触。亦复如是。此名为受。由受为缘。爱法得起。爱有六种。谓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了味身觉触意分别法。由贪六法。得名为爱。由爱为缘。取法得起。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由爱增故。得名为取。由取为缘。有法得起。有法有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者。谓十恶趣及人天。十恶趣者。谓八地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炎热。七极炎热。八无间。九傍生趣。十饿鬼趣。如是十种。名为恶趣。人趣者。谓四大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南赡部洲。其量纵广七千由旬。此洲之相。北阔南狭。犹如车形。东胜身洲。其量纵广八千由旬。彼洲之相。犹如半月。西牛货洲。其量纵广九千由旬。彼洲之相。犹如圆月。北俱卢洲。其量纵广十千由旬。彼洲之相。四方径直。犹如池沼。如是四洲。名为人趣。天趣者。欲界六天。谓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名为欲界六天。此等诸趣。名为欲有。色有者。有十八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此等诸天。名为色有。无色有者。有四种天。谓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等诸天。名无色有。如是三有。得名为有。由有为缘。生法得起。生者。谓诸有情舍此蕴已。随业果报。复于界趣。蕴相出现故名为生。由生为缘。老死得有。老者。谓诸有情蕴法果熟。心识迷乱。多所忘失。发白面皱。身力羸弱。举动策杖。喘息呻吟。渐渐力微。诸根衰朽。是名为老。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是名为死。谓老无定相。附死立支。二法合一。故名老死。如是名为十二缘法。——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0卷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真道,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1卷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云何名为缘起差别。谓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识缘名色者。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名色缘六处者。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六处缘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触缘受者。云何为受。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受。受缘爱者。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爱缘取者。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语取。是名为取。取缘有者。云何为有。有有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有缘生者。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生缘老死者。云何为老。谓发衰变。皮肤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黡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其形腐败。是名为老。云何为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运尽。是名为死。此死前老总略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为缘起差别义。——乾隆大藏经第624部《缘起经》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3卷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27卷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缘行的行:身行、语行、意行。
行缘识的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推测无鼻识、无舌识),无色界唯一(推测仅意识)。
识缘名色的名色:色为色蕴(四大)、名为四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蕴皆通三界;色蕴仅通二界即欲界和色界,无色界无色蕴。)
名色缘六入(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理解为六根)
六入缘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触为三和所生。欲界具六、色界四、无色界一。(这与六识相对应)
触缘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欲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无苦受仅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色界(四禅天)及无色界仅不苦不乐受。
受缘爱:欲爱(与欲界行染污希求)、色爱(与色界行染污希求)、无色爱(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
爱缘取:欲取、戒禁取、见取、我语取。(欲取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取缘有:欲有(地狱、饿鬼、畜生、四大洲人、欲界六天)、色有(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无色有(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有缘生:蕴相出现故名为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生缘老死:老无定相,附死立支。
苦集灭道
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五果是苦谛。知苦断集是道谛。无集苦是灭谛识。——乾隆大藏经第1487部《四念处》
世尊。云何四圣谛法。佛言。所谓苦圣谛法。集圣谛法。真圣谛法。道圣谛法。云何苦圣谛法。所谓生苦老苦病苦坏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见。五盛阴苦。比丘。是名苦圣谛法。云何苦集谛法。佛言。所谓众生爱着世间一切有及有具随顺贪欲。比丘。是名苦集谛法。云何苦真谛法。佛言。所谓以智慧刀。断除爱着世间一切有及有具随顺贪欲。永尽无余。入胜义谛。证寂灭理。是名苦真谛法。云何苦道谛法。佛言。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是名苦道谛法。——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名苦圣谛。云何集圣谛。谓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等。名集圣谛。云何灭圣谛。谓即此爱等无余断灭。名灭圣谛。云何道圣谛。谓八支等圣道。名道圣谛。——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7卷
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床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毡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惟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2卷
复有四法,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8卷
生老病死
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根据经文记载,人除了胎生,还有化生。可参见佛经原文摘录: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第9卷
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经广说。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非极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卷
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谷-禾+卵]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象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死有寿尽、福尽、横死之分。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卷
所谓横死,可参见:乾隆大藏经第760部《佛说九横经》
要避免横死,可以看看: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qldzj.com/htmljw/0168.htm
轮回,不仅在人、天(欲界六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可能进入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有四种,分别在畜生、饿鬼、人、天四道中。修五戒可投生为人,修十善可受生欲界六天(化生),修禅定,得相应的果报(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
要避免堕三恶道,可以看看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
qldzj.com/htmljw/0998.htm
病者得愈,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今世病有二种:一者、内病,五脏不调,结坚宿疾;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堆压坠落,兵刃刀仗,种种诸病。问曰:以何因缘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恼故,今世得病。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诸病。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卷
人死前后
人死后,会进入中阴身,也是一种生命形态。七天之内,如果没有受生,会死而复生,这样辗转四十九天,必得受生。(中有,每七天死而复生一次,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决得生缘。)
参见佛经原文如下: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卷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
【家里人临终时自己或家人应多念佛菩萨名号】
原文摘录如下: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
【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可造福力救拔】
原文摘录如下:……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
关于四生
云何四生。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复次诸比丘。一切诸龙。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如此名为四种生龙。诸比丘。其金翅鸟。亦四种生。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及以化生。此等名为彼金翅鸟有四种生。——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
云何那落迦趣。谓种果所摄。那洛迦诸蕴。及顺那洛迦受业。如那洛迦趣。如是傍生饿鬼人天。如其所应尽当知。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穀-禾+卵]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象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诸天、地狱皆化生;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此母人得三道),如是等名卵生人。湿生者,如掩罗婆利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如是等名湿生。化生者,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时,人皆化生,如是等名为化生。胎生者,如常人生。化生人即时长大,能到佛所。有人报得神通故,能到佛所。复次,佛借神力故,能到佛所。——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卷
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第9卷
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根据经文记载,人除了胎生,还有化生。可参见佛经原文摘录: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第9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
复有四法,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8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17卷
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云何卵生?答:若诸有情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鹅鴈孔雀鸲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 云何胎生?答:若诸有情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象马驼牛驴羊鹿水牛猪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云何湿生?答:若诸有情展转温暖,展转润湿展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菴,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展转温暖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湿生。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第9卷
关于横死
佛告诸比丘。有九辈因缘人命未尽便横死。何等为九。一为不应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诸比丘闻佛语欢喜作礼。何等为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饭腹不停讽。是名为不应饭。何等为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是名为不量饭。何等为不习饭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郡国不知俗宜。不能消饮食未习故。是名为不习饭饭。何等为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从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是名为不出生。何等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行。噫吐嚏下风来时制之。是名为止熟。何等为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人妇女两舌饮酒。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或强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饿便从是死。或以得脱外从怨家得手死。或惊怖念罪忧死。是为不持戒。何等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以作恶便及人。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惟恶知识恶行。是名为近恶知识。何等为入里不时者。名为冥行。亦里有譊譊诤时行。亦遇县官长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是名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何等为可避不避者。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犇车驰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亦余若干。是名为可避不避。——乾隆大藏经第644部《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饭饭。四者为不出生。五者为止熟。六者为不持戒。七者为近恶知识。八者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者为可避不避。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一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饱腹不停调。二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三不习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国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饭。食未习故。四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五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啑下风来时制。六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他人妇两舌饮酒。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饥渴而终。或以得脱从怨家得手死。或惊怖念罪忧死。七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已作恶便反坐。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恶知识恶。八为入里不时者。名为冥行。亦里有诤时行。亦里有县官长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九为可避不避者。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犇车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亦余若干恶。如是为九因缘。辈人命未尽当坐是尽。慧人当识当避。是因缘以避。乃得两福。一者得长寿。二者以长寿乃得闻道好语言亦能行。诸比丘欢喜受行。——乾隆大藏经第760部《佛说九横经》
苦、乐,这两个字,范围不同,所指代的含义也有所差别。
轮回是苦,涅磐是乐。
轮回过程,苦受(为苦苦)、乐受(为坏苦)、不苦不乐受(为行苦)。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中,人类所理解的乐,通常指的是乐受(譬如五欲之乐包括美食、性爱等),但是根据佛教说法,这样的乐受,为坏苦。
轮回非乐,实乃为苦,终极之乐,为涅磐乐。
涅磐有三种:阿罗汉的涅磐、辟支佛的涅磐、佛的涅磐。(其中,阿罗汉的涅磐与辟支佛的涅磐,都是分段涅磐,而佛的涅磐为究竟涅磐。)
关于一乘,还是三乘的问题,不妨看看佛经原文,摘录如下: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乾隆大藏经第130部《妙法莲华经》第1卷
为什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不妨看看佛经原文,摘录如下: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乾隆大藏经第130部《妙法莲华经》第3卷
轮回是否存在?按照佛经解释,说是妄见生死。《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那么佛的涅磐,如何解读?佛,为众生故示现涅磐,实则不生不灭。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当知如来虽说诸佛出于世间,于如来相而实无生;虽说诸佛至于涅槃,于如来相而实无灭。——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乾隆大藏经第425部《金刚三昧经》
行菩萨道者不妨阅读一下如下佛经原文摘录: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声闻、辟支佛经,无有慈悲,不求佛道,但欲自度;虽是好事,破菩萨道,故名魔事。——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69卷
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9卷
菩萨以处生死为乐,不以涅槃而为乐也!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以化有情而为乐故,谓随所乐方便善巧,说授法门令得安乐。……诸菩萨摩诃萨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见无量无边如来,听受无量无边正法,化导无量无边有情,是故菩萨为如是事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72卷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若菩萨起如是心。世间是垢染法。涅槃是清净法。是菩萨不得解脱。何以故。有我见者生如是心。——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
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著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我尚不念涅槃,云何当说汝等当念涅槃、当得涅槃?舍利弗,若人得涅槃者,是人不随如来出家,随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是人为是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如大城邑中有大贼。——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乾隆大藏经第425部《金刚三昧经》
一切诸佛即涅槃相。涅槃相者,无入,无不入。——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第19卷
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13卷
舍利弗,我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非第一义。若有人言:‘我亦复以世俗因缘而说有我。’是人若能通达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与我所说不相违者,是我弟子。——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9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言:“夫世间者,名为五蕴。于此蕴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阳焰性,行芭蕉性,识幻性。如是当知世间本性,聚沫、阳焰、泡、幻、芭蕉。是中无蕴、无蕴名字,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无世间、超过世间。若于五蕴如是正知,名为胜解;若正胜解,则本来解脱;若本来解脱,则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本性空;若本性空,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是则无二;若本无二,则无取舍;无取舍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法界同入法界,是则无界;若是无界,则无地界、水火风界,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欲界及色、无色界,无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则与世间俱而无所住;若无所住,则超过世间。”——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1卷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岂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如来岂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具寿善现便白佛言:“如来若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亦不安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将无如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言:“不也,我虽证得无上菩提而无所住,谓不住有为界,亦不住无为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于中如来心行智慧。若如来。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是名菩萨行。……若不得菩提。若不得心。是名菩萨行。……不得聚。不着界。不取入。是名菩萨行。当随顺行。——乾隆大藏经第503部《诸法最上王经》
若有众生不闻此法,而说菩提及菩萨行,则为非行。言菩萨行者,实无所行是菩萨行。——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卷
佛言:“善哉!善哉!……人则不应妄称量众生。所以者何?若妄称量于他众生,则为自伤。唯有如来,应量众生及与等者。以是因缘,若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