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世诸佛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过去庄严劫有千佛出世,此贤劫有千佛出世,未来星宿劫亦有千佛出世。过去庄严劫的最后三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此贤劫的初四佛为: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称为七佛。可参见:乾隆大藏经第855部 《佛说七佛经》


弥勒佛为贤劫第五尊佛。


三千佛名可参见乾隆大藏经:第401部《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第402部《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第403部《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过去庄严劫千佛:

qldzj.com/htmljw/0401.htm

现在贤劫千佛:

qldzj.com/htmljw/0402.htm

未来星宿劫千佛:

qldzj.com/htmljw/0403.htm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的第四尊佛(前三尊佛为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弥勒佛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目前弥勒菩萨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将在人寿84000岁时,下生人间成佛。


弥勒菩萨会在人寿84000岁时来人间成佛。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50年,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100年,欲界第三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200年,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弥勒净土所在)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400年,欲界第五天(化乐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800年,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1600年。欲界六天的寿命长度分别为500岁、1000岁、2000岁、4000岁、8000岁、16000岁。(1岁同样有12个月、1个月为30日夜。)根据兜率天4000岁的寿长(如果活足4000岁),推测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的时间为:4000*12*30*400=5.76亿年。(古代中国的亿=千万,而现代社会所使用的亿=万万,由此会出现57.6亿年,这与经文十分接近(经文中的数字为五十六亿七千万,即56.7亿年),假定经文是完全正确的数字,那么说明弥勒菩萨在4000岁寿尽之前,就下生人间成佛了。五十六亿七千万的出处:乾隆大藏经第429部《菩萨处胎经》第2卷(三世等品第五)


弥勒世尊,不久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来此成佛,当为汝等广说妙法。汝于其中,随愿所求成三乘道,悉得解脱。——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贤愚因缘经》


可参考乾隆大藏经原文:

隆大藏经第201部《佛说弥勒下生经》

qldzj.com/htmljw/0201.htm

乾隆大藏经第202部《佛说弥勒来时经》

qldzj.com/htmljw/0202.htm

乾隆大藏经第203部《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qldzj.com/htmljw/0203.htm

乾隆大藏经第204部《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qldzj.com/htmljw/0204.htm

乾隆大藏经第205部《佛说弥勒成佛经》

qldzj.com/htmljw/0205.htm















以上论述可从下列经文原文摘录中找到出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葉,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葉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葉,今日入无余涅槃。”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葉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长老摩诃迦葉晡时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说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

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葉,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生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3卷


佛言。弥勒佛欲来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焦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皆当生五种果蓏。四海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皆长大。当是时人民少贪淫嗔恚愚痴者。人民众多聚落家居。鸡鸣展转相闻。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乃行嫁。人民无病痛者。尽天下人有三病。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饥渴。三者年老。——乾隆大藏经第202部《佛说弥勒来时经》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曰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柰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惟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悉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尔时,鸡头城中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与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是时,诸女人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尔时,迦葉去如来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葉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葉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葉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葉禅窟。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葉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时,迦葉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香华,供养迦葉。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目录》第44卷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五戒十善


不同的经文,对于五戒中的(淫戒)有不同的描述,有些为不邪淫、有些为不淫,读者请自行辨别。一般普遍认为五戒中是不邪淫,而非不淫欲。


不同的经文,对于十恶中的淫,也有不同的描述,有些为邪淫,有些为淫欲,读者请自行辨别。一般普遍认为十善中:也是不邪淫,而非不淫欲。


沙弥十戒或出家僧众的具足戒,是不淫欲,禁止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除个别情况外:

于梦中失精不犯。……不犯者梦中失。——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2卷

梦中行淫。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犯。——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8卷


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以道以受人身。当奉持经戒。——乾隆大藏经第595部《佛说恒水经》






五戒


一不杀生。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766部《佛说耶祇经》


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犯他人妇女。四者不两舌。五者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227部《佛说申日儿本经》


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者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乾隆大藏经第411部《演道俗业经》


何等为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人妇女两舌饮酒。——乾隆大藏经第644部《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乾隆大藏经第1002部《佛说五大施经》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当受五戒:一者、不乐杀生,手不得持刀仗瓦石有所击害,不娆他人等心于一切,常有慈心行。二者、不乐犯不与取,自于财物知足,不贪他人财,远离谀谄无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叶毛米不犯不与取。三者、不乐邪淫,自于妻室觉知止足,不犯外色不当念淫,计习淫劮致为甚苦;当护于自当作是观,自于妻起想便察恶露常惧欲尘,不当私心习著于欲,用是令人近地狱道;于身起想不为奇雅意不为安,当令立愿令我后不习淫欲,何况念欲与共合会?四者、不乐妄语,所言至诚,所说审谛,所行如语,不两舌、不增减,无失说当行觉意,如所闻见说护于法,宁失身命终不妄语。五者、不饮酒、不乐酒、不尝酒,当安谛性,无卒暴无愚不定,心意当强,当安详念,施诸所有调御无义者。若施与人酒,当作是念:‘是为布施度无极时也,随人所欲不断其侥。愿令我所作所施酒,受者令智慧,意志住施不乱。所以者何?菩萨为具足一切布施度无极。’佛言:“长者,居家菩萨如是施与人酒,于法无有罪也。居家菩萨持是所戒功德,愿为无上正真之道,当善护是五戒为上精进。若有斗变解令和合,不当刚强语,当吉祥所言具足而不两舌,所说如义不为非法,所语辄善不失慈心,所言如语而不可动,断诸勤苦无伤害意,以忍辱之力,乘僧那涅之铠,当为正见远离邪见,其所施与无所适莫。”——乾隆大藏经第31部《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杀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是故,当学莫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杀生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是故,诸比丘,当学不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极为贫匮,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谓劫盗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盗,取他财物,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极为贫匮。所以然者?以断他生业故。是故,诸比丘,当学远离不与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德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奸淫,无有净行,为人所讥,常被诽谤。云何一法?所谓邪淫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淫泆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淫乱。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他淫,身体香洁,亦无邪想。”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贞洁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诸比丘,莫行邪淫以兴淫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气臭恶,为人所憎,所谓妄语。诸比丘,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便堕地狱、畜生、饿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语故也。是故,诸比丘,常当至诚,莫得妄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妄语也。诸比丘,其不妄语者,口气香芬,名德远闻。是故,诸比丘,当行不妄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饿鬼、地狱罪。若生人中,狂愚痴惑,不识真伪,所谓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心好饮酒,所生之处,无有智慧,常怀愚痴。如是,诸比丘,慎莫饮酒。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无有一法胜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不饮酒,生便聪明,无有愚惑,博知经籍,意不错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淫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乾隆大藏经第1109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恶法。——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3卷


十恶业者。一杀生业。二偷盗业。三淫欲业。四妄语业。五两舌业。六恶口业。七绮语业。八贪欲业。九嗔恚业。十愚痴业。舍利弗。汝今应当普教众生。清净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乾隆大藏经第1088部《佛说受十善戒经》








十善


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者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夫为善者。不杀不盗不邪行。是为身之三善。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痴是为意之三善。——乾隆大藏经第674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身三道者。谓杀盗淫。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嗔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是故智者应修十善。——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6卷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五浊恶世


论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何缘增位无佛出耶。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何缘减百无佛出耶。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由次二浊。善品衰损。以耽欲乐自苦行故。或损在家出家善故。由后一浊衰损自身。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云何五浊。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云何四魔。所谓烦恼魔天魔蕴魔死魔。——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