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戒中,有邪淫戒。不知何时起,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正淫”,就笔者所阅读的乾隆大藏经原文来说,还未曾读到过所谓的“正淫”一词。
个人认为:“正淫”的说法十分不妥,在淫欲的定义上,除了邪淫,就是淫欲,不应有“正淫”一说。不邪淫,再进一步,就是不淫欲或者说梵行。
三十七菩提分法中有八正道,“正淫”的说法,容易让人误会淫欲只要是“正淫”就是符合经教如理的,但夫妻间的正常性行为仅仅是世俗所认同并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共识而已。八正道是佛陀所倡导,“正淫”并非佛教原义,佛经中未曾出现过所谓的“正淫”。
在家信众(优婆塞或优婆夷)所持五戒中的淫戒为邪淫戒,夫妻间的正常性行为是被允许的。在沙弥十戒或出家僧众的具足戒中,淫戒不仅是邪淫戒,而是不淫欲,没有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只有一些情况例外,佛经原文摘录如下:
于梦中失精不犯。……不犯者梦中失。——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2卷
梦中行淫。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犯。——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8卷
在八万四千法门中到底有无男女双修这一法门?从逻辑上来说,在一种极端情况下,需要通晓全部八万四千法门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和回答,哪怕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的法门里都没有男女双修,在剩下一门未知的前提下,依然无法做出判断和回答,这是严谨的态度。在通晓了全部八万四千法门之后,那么其中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会存在任何争论。
据笔者所阅读到过的佛经记载,全部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向四地、五地以上的菩萨在传授(菩萨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后才进入初地),初地菩萨知晓的法门也是有限的,所谓百法明门,从这个角度来说,能真正通晓八万四千法门的都是大菩萨了。
一般人其实根本没有能力凭自己的修为和证悟,来回答这个问题,否则难免妄语。相信有或没有与证实有或没有,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那么八万四千法门中究竟有无男女双修,从结论上来说,要么有,要么没有,这是肯定的。假设如果没有,那么现代的男女双修自然都是幌子;假设如果有,是否就能肯定现代的男女双修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是假设如果有的那一法呢?显然未必(也可能完全不相干全然不是一回事)。
由此可见,法门中有没有男女双修是一回事,现代的男女双修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与假设如果有的那一法是否契合或者完全不相干则是又一回事。(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有那一法,也未必就是现代人男女双修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更何况有没有都无从说起)
对于人类而言,繁衍并非是性行为唯一的目的,获得性行为过程中的欢愉(性快感与性高潮)或是最为根本与核心的动机,进一步来说,这些满足包括生理层面的(快感与高潮)与心理层面的(情感与亲密)。
如果从佛家关于受的定义描述来说,这些满足则体现在身受、心受上。受有身受、心受;也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譬如病痛之类所带来;乐受,譬如美食、性爱等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苦不乐受,则是一个处于非苦受也非乐受的状态。
在人类性行为的过程中,性快感与性高潮,或是乐受(身受)的层面,情感与亲密,则或是乐受(心受)的层面。
从受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人类性行为的根本与核心动机,是对于乐受的追求,无论是追求生理层面的(快感与高潮),还是心理层面的(情感与亲密),或是两者同时满足。
从内在的根本与核心动机,不难推演出现实中性行为的动机:单纯追求生理层面的性快感与性高潮、单纯追求心理层面的情感与亲密(类似柏拉图之恋)、或同时追求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满足。
根本来说,就是对于乐受(身受、心受)的追求。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与第10卷(个人所理解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处)、六入(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缘行的行:身行、语行、意行。
行缘识的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推测无鼻识、无舌识),无色界唯一(推测仅意识)。
识缘名色的名色:色为色蕴(四大)、名为四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蕴皆通三界;色蕴仅通二界即欲界和色界,无色界无色蕴。)
名色缘六入(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理解为六根)
六入缘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触为三和所生。欲界具六、色界四、无色界一。(这与六识相对应)
触缘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欲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无苦受仅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色界(四禅天)及无色界仅不苦不乐受。
受缘爱:欲爱(与欲界行染污希求)、色爱(与色界行染污希求)、无色爱(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
爱缘取:欲取、戒禁取、见取、我语取。(欲取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取缘有:欲有(地狱、饿鬼、畜生、四大洲人、欲界六天)、色有(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无色有(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有缘生:蕴相出现故名为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生缘老死:老无定相,附死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