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来说,淫欲存在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欲界。色界诸天与无色界诸天是不复淫欲的。
欲界六天为: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色界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色界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色界四禅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四大洲人)、欲界六天。我们地球人所在为欲界四大洲中的南赡部洲。阿修罗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论述有四种:“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欲界六天有天子、天女,存在淫欲。色界诸天与无色界诸天,没有男女之分,不复淫欲。
四大洲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中,北俱芦洲人没有嫁娶,但存在淫欲之事,可参见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2卷、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2卷。
欲界中只有四大洲中的北俱芦洲无邪淫罪、余三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皆存邪淫罪。可参见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6卷:“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三天下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郁单曰即北俱芦洲。邪淫果报根据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欲界中,人与天的行淫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区别:
四大洲人的行淫方式为身身相触成阴阳;欲界六天行淫方式不同经文描述稍有差异:四天王天、忉利天以气成阴阳、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色界诸天、无色界诸天)无复淫欲。
在四生(胎生、化生、卵生、湿生)中,人有胎生亦有化生。欲界六天无胎生皆化生(欲界天女压根儿没有子宫没有怀孕的说法)。
关于性爱高潮的快感极值,笔者仅在一部经文(法苑珠林)中读到过:假设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的性爱高潮的快感极值为X,那么欲界第二天忉利天、欲界第三天夜摩天……乃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值,是成倍增加的,欲界六天性爱高潮的快感极值亦即为X、2X、4X、8X、16X、32X。
此劫初,众生从光音天(色界二禅天)来此间,来时都是化生,没有男女之分,自身带有光明,能飞行,随着饮食此间作物,出现男女两根之相,由此染心即起,行淫欲之事,并转变为胎生,遂成夫妻(男为夫女为妻)名分,为避免两性交合的行为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始寻找并建立遮蔽之所(房屋)。
以上论述可从下列经文原文摘录中找到出处
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诸天无复男女。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无复淫欲。——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20卷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此是诸天十法。人有七色。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黄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20卷
复次淫欲受用者。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无淫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长时无间多受种种极猛利苦。由此因缘。彼诸有情若男于女不起女欲。若女于男不起男欲。何况展转二二交会。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淫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虽行淫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又三洲人。摄受妻妾施设嫁娶。北拘卢洲无我所故无摄受故。一切有情无摄受妻妾亦无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诸天亦尔。唯除乐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小儿欻然化出。三十三天如六岁。时分天如七岁。知足天如八岁。乐化天如九岁。他化自在天如十岁。——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卷
复次生建立者谓三种欲生。或有众生现住欲尘。由此现住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一切人及四大王众天乃至善知足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众生变化欲尘。由此变化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乐化天。由彼诸天为自己故化为欲尘。非为他故。唯自变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是名第二欲生。或有众生他化欲尘。由他所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他化自在天。由彼诸天为自因缘亦能变化为他因缘亦能变化。故于自化非为希奇用他所化欲尘为富贵自在。故说此天为他化自在。非彼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尘。亦有受用自所化欲尘者。是名第三欲生。——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卷
诸比丘。其郁多啰究留人辈。若有欲于诸妇女边。生染着心。意相向者。彼即观看彼之妇女。而彼妇女。即便随逐彼人而行。至于树下。若彼妇女。是彼人母。或复是姨。是姐妹等。为彼等故。彼之树林枝不垂下。其叶即时萎黄枯落。各不相覆。亦不出华。亦无床敷。若非是母。亦非是姨。非是姐妹。彼诸树木。即便垂覆。枝叶郁茂。树枝各各共相荫映。众华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彼等相将。入于彼处。欢娱受乐。随意所作。——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2卷
诸比丘。阎浮提人。瞿陀尼人。弗婆提人悉有男婚女嫁之法。其郁多啰究留人辈。无我我所。树枝若垂。男女便合。无有婚嫁。诸比丘。龙金翅鸟。及阿修啰辈。略说嫁娶。悉如人间。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诸天。兜率陀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魔身天等。皆有嫁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其诸天等。无复婚嫁男女之别。——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7卷
诸比丘。阎浮提人。若行欲时。二根相到。流出不净。瞿陀尼人。弗婆提人。并郁多啰究留人辈。悉如阎浮提。一切诸龙金翅鸟等。若行欲时。亦二根到。但出风气。即便畅情。无有不净。诸阿修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根到。畅情出气。如诸龙王及金翅鸟。一种无异。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皆畅心。成其欲事。——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7卷
郁单越人若于女人生染着时。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将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姐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姐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柯叶郁茂。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相将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2卷
诸比丘。阎浮提人。瞿陀尼人。弗婆提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郁单越人。无我我所。树枝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诸比丘。诸龙金翅鸟阿修罗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有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7卷
诸比丘。阎浮提人。若行欲时。二根相到。流出不净。瞿陀尼人。弗婆提人。郁单越人。并亦如是。一切诸龙金翅鸟等。若行欲时。亦二根相到。但出风气。即得畅适。无有不净。诸阿修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犹如诸龙及金翅鸟。无有差异。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7卷
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6卷
如起世经云。余三天下悉有男女婚嫁之法。郁单越人无我我所。树枝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诸龙金翅鸟阿修罗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六欲诸天及以魔天。皆有嫁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有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四天下人若行欲时。二根相到流出不净。一切诸龙金翅鸟等。若行欲时。二根相到。但出风气即得畅适。无有不净。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如前龙鸟无异。夜摩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又立世论云。四天王天若索天女。女家许已乃得迎接。或货或买。欲界诸天亦复如是。剡浮提人及余三洲四天王天忉利天等要须和合成欲。夜摩天相抱为欲。兜率天执手为欲。化乐天共笑为欲。他化天相视为欲。西瞿耶尼人受诸欲乐。两倍胜于剡浮提人。如是展转乃至他化自在天受欲两倍胜于化乐天。余四洲人并有恶食者有胎长者。四天王处诸女天等。无有恶食无有胎长者。亦不生儿。亦不抱儿。男女生时。或于膝上。或于眠处。皆得生儿。若于女处者。天女作意。此是我儿男天亦言。此是我儿。则唯一父一母若于父膝眠处生者。唯有一父。而诸妻妾皆得为母。亦有修行至死无欲。四天王天生欲事无量无数。亦有修行至死无欲。一切欲界诸天亦尔。凡一切女人以触为乐。一切男子不净出时以此为乐。欲界诸天泄气为乐。又新婆沙论云。引契经说。劫初时人无男女根。形相不异。后食地味男女根生。由此便有男女相异。——乾隆大藏经第1532部《法苑珠林》第3卷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20卷
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地藏菩萨白圣母言:“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诸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相便胜。……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脓血泉脉流布。及男女根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欲爱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是时复有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10卷
诸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既资益已。久长住世。而彼等辈。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小食者。光相殊胜。……彼时众生。如是食已。其诸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脓血众脉。及有男女根相而彰。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便生爱欲。以欲爱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时。彼复有自余众生。未如此者。见已告言。谓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其彼众生。遂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10卷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17卷
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269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第9卷
赡部洲人形交成淫。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北拘卢洲。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夜摩天相抱成淫。睹史多天执手成淫。乐变化天欢笑成淫。他化自在天相顾眄成淫。——乾隆大藏经第1256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113卷
问地居所起淫事加行。即是空居根本业道。空居业道有加行不。答皆有加行。谓夜摩天即以执手。欢笑。顾眄。为加行睹史多天即以欢笑。顾眄。为加行。乐变化天即以顾眄为加行。问唯相顾眄成业道处有加行不。答于彼亦有。先对一方为眄他女。回顾余方未睹加行。见成根本。先坐一宫为顾他女起趣余宫。未睹加行。见成根本。——乾隆大藏经第1256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113卷
问何缘地居形交成淫。空居不尔。答此烦恼粗。彼烦恼细。此烦恼重。彼烦恼轻。此烦恼勤。彼烦恼利。又彼诸天境界炽盛。境界明净。境界胜妙。由如是境界所牵引故。才触对时即令醉闷。是故于彼欲火易息。复有说者。以上诸天近离欲道。是故于彼欲火渐微。如是说者。一切淫事必二形交欲火方息。——乾隆大藏经第1256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113卷
于二十二中有六欲界天。能受用尘欲非余。谓四大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此六天。偈曰。身交抱捉手。笑相视为淫。释曰。依地住相应故。皆二身交为淫。谓四大王天及三十三天。与人道不异。是诸天由风出故心热即息。以无不净故。夜摩天以相抱为淫。心热即息。兜率陀天以捉手为淫化乐天以共笑为淫。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淫。一切欲天同以二身交为淫。后相抱等四。——乾隆大藏经第1262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8卷
问曰。六欲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无有胎生。答曰。欲受虽同。行事不等。——乾隆大藏经第1533部《诸经要集》
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时男女形交。同人无异。而无泄精与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异。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执手而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语笑即为究竟。不待相抱。化乐天中。共相瞻视即为究竟。不待语笑。他化天中。但闻语声。或闻香气。即为究竟。不待瞻视。故异于人。——乾隆大藏经第1533部《诸经要集》
论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于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夜摩天众才抱成淫。睹史多天但由执手。乐变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相视成淫。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六天皆以形交成淫。世施设中说相抱等。但为显彼时量差别。以上诸天欲境转妙贪心转捷故使之然。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尔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初生天众身量云何。——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问云何有着。答有著者。欲色无色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着。是谓有着。——乾隆大藏经第1264部《三法度论》
云何人道。四种人。东弗于逮人。西瞿耶尼人。南阎浮提人。北郁单曰人。欲界四种善行报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天道。欲界有六天。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第三盐天。第四兜术天。第五尼摩罗天。第六他化自在天。欲界中六种善报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9卷
受用建立者。略有三种。谓受用苦乐受用饮食。受用淫欲。……又人趣中受生有情。多受如是匮乏之苦。所谓俱生饥渴匮乏苦。所欲不果匮乏苦。粗疏饮食匮乏苦。逼切追求摄受等匮乏苦。时节变异若寒若热匮乏苦。无有舍宅覆障所作淋漏匮乏苦。黑闇等障所作事业皆悉休废匮乏苦。又受变坏老病死苦。由那落迦中谓死为乐。故于彼趣不立为苦。又天趣中无解支节苦。而有死堕苦。……是故诸天受三种苦。谓死堕苦。陵蔑苦。斫截破坏残害驱摈苦。又色无色界有情无有如是等苦。由彼有情非苦受器故。然由粗重苦故说彼有苦。有烦恼故。有障碍故。于死及住不自在故。——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又彼诸天众妙五欲甚可爱乐。唯发喜乐。彼诸天众恒为放逸之所持行。常闻种种歌舞音乐鼓噪之声。调戏言笑谈谑等声。常见种种可意之色。常嗅种种微妙之香。恒尝种种美好之味。恒触种种天诸婇女最胜之触。恒为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又彼诸天多受如是众妙欲乐。常无疾病亦无衰老。无饮食等匮乏所作俱生之苦。——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佛经是如何定义行淫的?什么是非梵行?原文摘录如下:
二身交会出不净。是名行淫法。——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1卷
行淫法者。淫名非梵行。非梵行者二身交会。——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1卷
食肉的问题,可以说是学佛过程中,一个大难题,常常困扰很多人。那么佛经对于食肉,有哪些论述?
通过阅读乾隆大藏经中的经文,总结归纳佛经对于食肉的观点后,呈现出这样几种情形(存在对立矛盾):
1、可以吃三净肉(鱼肉称为美食)
2、不得食用任何肉类(佛陀从未开许过食用三净肉)
3、世间已无三净肉(佛陀在世时三净肉为佛力化生而成)
4、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所谓随事渐制)
下面详细解读这四种情形:
1、可以吃三净肉(鱼肉称为美食)
根据佛经,三净肉的开示,来自于一次供养:有信众为了避免杀生,去市集购买死肉,烹饪后招待佛陀与其弟子,众弟子起初不敢食肉,佛陀听食,随后为僧众开示了三净肉,有三种净肉可以任意食。这则故事在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中均有记载,并且详细解释了三净肉的概念。
所谓三净肉:
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三种净肉听啖。何等三。若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云何不见。自眼不见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见。云何不闻可信优婆塞人边。不闻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闻。云何不疑。心中无有缘生疑。是中有屠儿家有自死者。是主人善。不故为我夺命。如是不疑。是三种净肉听啖。——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26卷
(鱼肉称为美食):
美食者乳酪鱼及肉。——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5卷
2、不得食用任何肉类(佛陀从未开许过食用三净肉)
在乾隆大藏经第173部《大乘入楞伽经》第6卷中,有这样的原文:“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这个说法,与上述三净肉的论述以及开示故事,对立矛盾。事实只有一个,必然存在伪经,孰是孰非,有缘人请自辨。
3、世间已无三净肉(佛陀在世时三净肉为佛力化生而成)
三净肉为佛力所化生的论述,出自于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第6卷原文摘录如下:“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这样的说法,与佛陀开示三净肉的故事亦存矛盾之处,因为三净肉的定义十分明确:“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并无所谓的神力化生也未曾提及有无命根。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佛力所化生的肉,皆有命根,哪些属于三净肉呢?根据三净肉的定义:“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
4、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所谓随事渐制)
佛陀曾允许出家僧众食用,这在上述论述中有所提及,不再重复赘述,但在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4卷中,有这样的经文原话:“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这句话,可以形成这一观点即:佛陀曾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但后期又禁止了。
真的是佛陀在后期禁止食用三净肉么?又或者另有其人?有缘人不妨自行思辨。
佛教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导致了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出现?不妨从佛经原文一探究竟。
在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4卷及第37卷中,详细记载了提婆达多破和合僧的行为:其中包括其个人所主张的断肉法(终生不食肉)。这个断肉法(终生不食肉),并非佛陀的主张。提婆达多被认为是:“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教说非教。非教说教。”
再来看看维基百科关于三净肉的论述(摘录整理如下):
南传上座部佛教遵守《律藏》规定,允许僧侣食用三净肉。在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前汉传佛教律中无有断肉法,梁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后汉传佛教僧团才开始遵守《梵网经菩萨戒》禁止吃肉。此后汉传佛教主张完全素食,即使是三净肉,出家僧侣也不得食用。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则无此完全素食习惯。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根据佛教第一次结集经典,佛教中主张推行吃素不吃肉的人只有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和其信徒。上座部佛教律藏《破僧犍度》记载提婆达多要求佛规定僧团必须终身不吃鱼不吃肉被佛拒绝。上座部佛教《臭秽经》(《荤腥经》)记载吃素外道批评佛食肉是臭秽,于是佛响应吃素外道:贪瞋痴才是臭秽,食肉不是臭秽。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派:其经典如《大般涅盘经》、《楞伽经》、《楞严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后期已经禁止弟子吃肉完全素食,但汉传佛教的《摩诃僧祇律》记载世尊涅盘后佛教僧团并没有禁止吃肉的戒律。汉传佛教受如来藏学派影响,出家僧侣通常完全素食,不能食三净肉,认为三净肉或五净肉是帮助初信者过渡到素食的权宜之法,所以设立渐进戒律让佛子自愿选择,佛子受不杀生戒的仍可食三净肉,而进一步受《梵网经菩萨戒》的则须全素。
开示三净肉的故事
时私呵见佛许已。即起礼佛足而去。于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往白时到。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往其家敷尼师坛就座而坐。尔时尼揵子等。往诣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此私呵将军自杀大牛。与沙门瞿昙及诸比丘设饭食。为己杀知而故食之。尔时有人。即往私呵所语言。当知有诸尼揵子。往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私呵将军自杀牛。为沙门瞿昙及比丘僧设饭食。私呵言。此常日夜。为佛比丘僧作怨家。我终不为命故断众生命。尔时私呵将军。以多美饭食。饭佛及比丘僧已。摄钵。更取一卑床在一面坐。佛为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为说法已。从坐起而去。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若故为杀者不应食。是中故为杀者。若故见故闻故疑。有如此三事因缘不净肉。我说不应食。若见为我故杀。若从可信人边闻为我故杀。若见家中有头有皮有毛。若见有脚血。又复此人能作十恶业常是杀者。能为我故杀。如是三种因缘不清净肉不应食。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若作大祀处肉不应食。何以故。彼作如是意办具来者当与。是故不应食。若食如法治。——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佛渐游行到毗舍离。住猕猴江边重阁讲堂。有一将军名曰师子。是尼犍弟子。闻佛世尊来游此城有大名声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叹言善哉。愿见如是请佛。即严驾出。遥见世尊容颜殊特犹若金山。前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乃至苦集尽道。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即从坐起胡跪白佛。愿佛及僧明日顾我薄食。佛默然受之。将军知佛受已。还归其家敕市买人。此间所有死肉莫计贵贱尽皆买之。如教悉买。通夜办种种美食。晨朝敷座自往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佛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将军手自下食欢喜不乱。时诸尼犍。闻师子将军请佛及僧极设肴膳。生嫉妒心。即于街巷穷力唱言。师子将军叛师无义。今乃反事沙门瞿昙。手杀牛羊而以供养。诸比丘闻不敢食。师子将军胡跪白佛。此诸尼犍长夜毁佛。我今乃至绝命终不故杀。愿敕比丘勿生嫌疑。自恣饱食。佛即告诸比丘。随意饱食。食毕行水。取小床于佛前坐。佛为如前说随喜偈从坐起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若为比丘杀。比丘及沙弥不应食。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食。若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杀亦如之。——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三净肉
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何等三。若见若闻若疑。云何见。自见是生为我夺命。如是见。云何闻。可信人边。闻是生故为汝杀。如是闻。云何疑有因缘故生疑。是处无屠儿无自死。是主人恶。能故为我夺命。如是疑。是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三种净肉听啖。何等三。若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云何不见。自眼不见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见。云何不闻可信优婆塞人边。不闻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闻。云何不疑。心中无有缘生疑。是中有屠儿家有自死者。是主人善。不故为我夺命。如是不疑。是三种净肉听啖。——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26卷
佛言比丘。此是恶事。乃至佛言汝云何现前教杀。从今日后。不听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为比丘杀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尽不得食。如是乃至为优婆夷杀。一切比丘不得食。乃至优婆夷亦不得食。为有三事。见闻疑。见者。现前眼见为杀不听食。是名见。闻者。耳自闻或从他闻为杀不听食。若前人是不可信。故欲扰乱比丘者。不应受语。当从可信人边取定。是名闻。疑者。比丘至檀越家常见羊。后往正见头脚在地。见已心即生疑。应问前所见羊为在何处。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是名疑。如是一切众生若见若闻疑亦如是。是名为杀。——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32卷
食者有五种。麨饭麦饭鱼肉。——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16卷
食者麨饭干饭鱼及肉。……美食者乳酪鱼及肉。——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5卷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于一坐上食令饱满。……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食五种食。若饭若麨若干饭鱼及肉令饱足。于此五种食中。一一食随所得令饱足。……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数数食。病人无足食法。……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瞻病者食病人残食。食病人残食无余食法。——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4卷
尔时佛在波罗奈国。时五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大德。当食何食。佛言。听乞食食五种食。尔时比丘乞食得饭。佛言听食。得种种饭粳米饭大麦饭[序-予+禾]米饭粟米饭俱跋陀罗饭。佛言。听食如是种种饭得麨。佛言。听食种种糗。得干饭。佛言。听食种种干饭得鱼。佛言。听食种种鱼得肉。佛言。听食种种肉得羹。佛言。听食种种羹。得修步。佛言听食得乳。佛言。听食种种乳得酪。佛言。听食种种酪得酪浆。佛言。听饮种种酪浆。得吉罗罗。佛言听食得蔓[少/兔]。佛言。听食种种蔓[少/兔]得菜。佛言听食种种菜。得佉阇尼食。佛言。听食种种佉阇尼食。佉阇尼者。根食茎食叶食华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五比丘。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当于何食。佛言。听汝等乞食。复白佛言。当用何器。佛言听用钵。时诸比丘乞得粳米饭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听随意受食。时诸比丘乞。或得种种饭。或得种种饼。或得种种麨。或得种种熟麦豆。或得种种烧麦及糯米。或得种种羹。或得种种苦酒及酱。或得种种盐。或得种种肉。或得种种鱼或得种种乳酪。或得种种菜。或得种种根藕根等。或得种种茎甘蔗等。或得种种果庵罗椰子等。皆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皆听随意受食。——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以上论述可从下列经文原文摘录中找到出处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赞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葉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葉,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酥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著是鱼肉味?”迦葉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盂器,如是等物亦不应受。”“善男子,不应同彼尼乾所见。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断十种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迦葉,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清净之食犹尚不食,况当食肉?”“善男子,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四道圣人悉复涅槃。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当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多诸病苦,眠卧粪秽,外现贤善内怀贪嫉,如受哑法婆罗门等,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善男子,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玻瓈、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伎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华治身,樗蒱围棋,学诸工巧。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尔时,迦葉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言:“迦葉,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即不可尽。涅槃时到,是故略说。是则名为能随问答。”——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4卷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于一坐上食令饱满。……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食五种食。若饭若麨若干饭鱼及肉令饱足。于此五种食中。一一食随所得令饱足。……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数数食。病人无足食法。……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瞻病者食病人残食。食病人残食无余食法。——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4卷
食者麨饭干饭鱼及肉。……美食者乳酪鱼及肉。——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15卷
尔时佛在波罗奈国。时五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大德。当食何食。佛言。听乞食食五种食。尔时比丘乞食得饭。佛言听食。得种种饭粳米饭大麦饭[序-予+禾]米饭粟米饭俱跋陀罗饭。佛言。听食如是种种饭得麨。佛言。听食种种糗。得干饭。佛言。听食种种干饭得鱼。佛言。听食种种鱼得肉。佛言。听食种种肉得羹。佛言。听食种种羹。得修步。佛言听食得乳。佛言。听食种种乳得酪。佛言。听食种种酪得酪浆。佛言。听饮种种酪浆。得吉罗罗。佛言听食得蔓[少/兔]。佛言。听食种种蔓[少/兔]得菜。佛言听食种种菜。得佉阇尼食。佛言。听食种种佉阇尼食。佉阇尼者。根食茎食叶食华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时私呵见佛许已。即起礼佛足而去。于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往白时到。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往其家敷尼师坛就座而坐。尔时尼揵子等。往诣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此私呵将军自杀大牛。与沙门瞿昙及诸比丘设饭食。为己杀知而故食之。尔时有人。即往私呵所语言。当知有诸尼揵子。往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私呵将军自杀牛。为沙门瞿昙及比丘僧设饭食。私呵言。此常日夜。为佛比丘僧作怨家。我终不为命故断众生命。尔时私呵将军。以多美饭食。饭佛及比丘僧已。摄钵。更取一卑床在一面坐。佛为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为说法已。从坐起而去。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若故为杀者不应食。是中故为杀者。若故见故闻故疑。有如此三事因缘不净肉。我说不应食。若见为我故杀。若从可信人边闻为我故杀。若见家中有头有皮有毛。若见有脚血。又复此人能作十恶业常是杀者。能为我故杀。如是三种因缘不清净肉不应食。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若作大祀处肉不应食。何以故。彼作如是意办具来者当与。是故不应食。若食如法治。——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42卷
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五比丘。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当于何食。佛言。听汝等乞食。复白佛言。当用何器。佛言听用钵。时诸比丘乞得粳米饭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听随意受食。时诸比丘乞。或得种种饭。或得种种饼。或得种种麨。或得种种熟麦豆。或得种种烧麦及糯米。或得种种羹。或得种种苦酒及酱。或得种种盐。或得种种肉。或得种种鱼或得种种乳酪。或得种种菜。或得种种根藕根等。或得种种茎甘蔗等。或得种种果庵罗椰子等。皆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皆听随意受食。——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佛渐游行到毗舍离。住猕猴江边重阁讲堂。有一将军名曰师子。是尼犍弟子。闻佛世尊来游此城有大名声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叹言善哉。愿见如是请佛。即严驾出。遥见世尊容颜殊特犹若金山。前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乃至苦集尽道。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即从坐起胡跪白佛。愿佛及僧明日顾我薄食。佛默然受之。将军知佛受已。还归其家敕市买人。此间所有死肉莫计贵贱尽皆买之。如教悉买。通夜办种种美食。晨朝敷座自往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佛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将军手自下食欢喜不乱。时诸尼犍。闻师子将军请佛及僧极设肴膳。生嫉妒心。即于街巷穷力唱言。师子将军叛师无义。今乃反事沙门瞿昙。手杀牛羊而以供养。诸比丘闻不敢食。师子将军胡跪白佛。此诸尼犍长夜毁佛。我今乃至绝命终不故杀。愿敕比丘勿生嫌疑。自恣饱食。佛即告诸比丘。随意饱食。食毕行水。取小床于佛前坐。佛为如前说随喜偈从坐起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若为比丘杀。比丘及沙弥不应食。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食。若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杀亦如之。——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2卷
佛在王舍城。尔时提婆达多。求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是人有嫉妒心。方便作是念。我独不能得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是提婆达多有四同党。一名俱伽梨。二名骞陀陀骠。三名迦留陀提舍。四名三文达多。提婆达多到是四人边已作是言。汝当共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时彼四人语提婆达多言。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得天眼知他心念。是人知见我等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云何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提婆达多语四人言。沙门瞿昙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我等到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涅槃。若有长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者。当语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等所须事我当相与。我等以是方便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四比丘言。如是提婆达多受提婆达多语。提婆达多后时到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诱之。语诸比丘。汝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汝等行是五法。疾得涅槃。复语诸长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尔时提婆达多。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时诸比丘见提婆达多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见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佛言世尊。是提婆达多。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因缘事。是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教说非教。非教说教。佛语诸比丘。汝等当呵提婆达多令舍是破僧因缘事。是比丘受佛语已。到提婆达多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事。当与僧和合。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时提婆达多不舍是事。尔时提婆达多四同党。呵诸比丘言。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如是诸比丘。再三教提婆达多。不能令舍恶邪便从坐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坐。坐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约敕提婆达多。而不舍恶邪。有四同党复作是言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诸比丘再三约敕。不舍是事。尔时佛作是念。如提婆达多痴人及四同党。或能破我和合僧坏转法轮。我当自约敕提婆达多令舍是事。佛作是念已。即自约敕提婆达多。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缘事。汝当与僧和合。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莫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用法说非常法。非常所用法说是常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尔时提婆达多。闻佛口教暂舍是事。——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4卷
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何等三。若见若闻若疑。云何见。自见是生为我夺命。如是见。云何闻。可信人边。闻是生故为汝杀。如是闻。云何疑有因缘故生疑。是处无屠儿无自死。是主人恶。能故为我夺命。如是疑。是三种不净肉不应啖。三种净肉听啖。何等三。若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疑。云何不见。自眼不见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见。云何不闻可信优婆塞人边。不闻是生故为我夺命。如是不闻。云何不疑。心中无有缘生疑。是中有屠儿家有自死者。是主人善。不故为我夺命。如是不疑。是三种净肉听啖。——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26卷
佛在王舍城。尔时调达。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妒心方便故作是念。我独不能得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是调达有四同党弟子。一名俱伽梨。二名乾陀骠。三名迦留罗提舍。四名三闻达多。调达到是四人所。作是言。我与汝等。当共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当得如是名声。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能破。彼四人语调达言。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力。得天眼知他心。是人知见我等欲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我等云何能破。调达语四人言。沙门瞿昙有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我等到是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泥洹。若有长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当语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我等以如是方便。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四比丘言。如是调达。调达后时。到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诱之。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法。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汝等行是五法。疾得泥洹。复语诸长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尔时调达。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时诸比丘。见调达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已。往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是调达今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因缘事。是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佛语诸比丘。汝等当诃调达令舍是破僧因缘事。是诸比丘受佛语已。到调达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事。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时调达不舍是事。尔时调达四伴党诃诸比丘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是我等意。是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乐忍。如是诸比丘再三谏调达。不能令舍恶邪。便从座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座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约敕调达。不舍恶邪。有四伴党复作是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我等意。是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乐忍。诸比丘再三约敕。不舍是事。尔时佛作是念。如调达痴人及四伴党。或能破我和合僧坏转法轮。我当自约敕调达令舍是事。佛作是念已。即自约敕调达。汝莫求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缘事。汝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莫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尔时调达闻佛口教。暂舍是事。——乾隆大藏经第1110部《十诵律》第37卷
食者有五种。麨饭麦饭鱼肉。——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16卷
佛言比丘。此是恶事。乃至佛言汝云何现前教杀。从今日后。不听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为比丘杀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尽不得食。如是乃至为优婆夷杀。一切比丘不得食。乃至优婆夷亦不得食。为有三事。见闻疑。见者。现前眼见为杀不听食。是名见。闻者。耳自闻或从他闻为杀不听食。若前人是不可信。故欲扰乱比丘者。不应受语。当从可信人边取定。是名闻。疑者。比丘至檀越家常见羊。后往正见头脚在地。见已心即生疑。应问前所见羊为在何处。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是名疑。如是一切众生若见若闻疑亦如是。是名为杀。——乾隆大藏经第1114部《摩诃僧祇律》第32卷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入楞伽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梵音旃陀罗。此云屠者。谭婆此云食狗肉人。又猎师也。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应令食子肉文中言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者。应具二义。一谓屠贩者。非惟自杀。亦教人杀者。教也。为财利故以钩网等取彼众生者。求也。见形起识身生味著者。想也。次谓愚痴食肉众生。虽不自杀。以食肉故兴彼屠贩。即教杀义。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即求义。想义同上。然儒之五常以仁为首。若曰。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不杀胎。不殁夭。君子远庖厨。皆仁之端。而不禁于食肉。我佛直以不杀众生。为第一戒。视昆虫肖翘无异己子。谓此而不戒则断慈悲种子。其为仁岂不博哉。——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4卷
佛告大慧:“夫食肉者,有无量过。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慈悲,不得食肉。食与不食功德、罪过,我说少分,汝今谛听。大慧,我观众生从无始来食肉习故,贪著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令众生入于声闻、辟支佛地止息之处,息已令入如来之地。大慧,如是等利,慈心为本;食肉之人断大慈种,云何当得如是大利?是故,大慧,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非亲者,由贪肉味迭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复次,大慧,菩萨应观一切是肉,皆依父母脓血不净、赤白和合生不净身;是故菩萨观肉不净,不应食肉。……复次,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不应食肉。何以故?大慧,言菩萨者,众生皆知,是佛如来慈心之种,能与众生作归依处。闻者自然不生疑怖,生亲友想、善知识想、不怖畏想,言得归依处,得安隐处,得善导师。大慧,由不食肉,能生众生如是信心。若食肉者,众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间无可信者,断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一切诸肉悉不应食。……大慧,今此楞伽修多罗中,一切时、一切肉,亦无方便而可得食。是故,大慧,我遮食肉,不为一人,现在、未来一切不得。是故,大慧,若彼痴人自言律师,言毗尼中听人食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无圣人处、不闻法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当得见诸佛如来?……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薤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是故,大慧,求圣道者,酒、肉、葱、韭及蒜、薤等能熏之味,悉不应食。——乾隆大藏经第172部《入楞伽经》第8卷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大慧,世复有人,心无慈愍,专行惨暴犹如罗刹。若见众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大慧,世无有肉非是自杀、亦非他杀、心不疑杀而可食者,以是义故,我许声闻食如是肉。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毗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修观行者、行头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劝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诸众生生一子想,断一切肉?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乾隆大藏经第173部《大乘入楞伽经》第6卷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乾隆大藏经第1082部《佛说梵网经》
佛言:“比丘,汝云何乃受不净食?比丘之法,檀越与食,应先问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净肉。’应重观察,可信应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尔时,世尊即制比丘,诸不净肉,皆不应食。若见闻疑,三不净肉,亦不应食。如是分别,应不应食。——乾隆大藏经第1315部《贤愚因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