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浊恶世五戒十善
- juezhao
- Oct 19, 2021
- 9 min read
五戒十善
不同的经文,对于五戒中的(淫戒)有不同的描述,有些为不邪淫、有些为不淫,读者请自行辨别。一般普遍认为五戒中是不邪淫,而非不淫欲。
不同的经文,对于十恶中的淫,也有不同的描述,有些为邪淫,有些为淫欲,读者请自行辨别。一般普遍认为十善中:也是不邪淫,而非不淫欲。
沙弥十戒或出家僧众的具足戒,是不淫欲,禁止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除个别情况外:
于梦中失精不犯。……不犯者梦中失。——乾隆大藏经第1112部《四分律藏》第2卷
梦中行淫。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犯。——乾隆大藏经第1117部《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28卷
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以道以受人身。当奉持经戒。——乾隆大藏经第595部《佛说恒水经》
五戒
一不杀生。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766部《佛说耶祇经》
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犯他人妇女。四者不两舌。五者不饮酒。——乾隆大藏经第227部《佛说申日儿本经》
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者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乾隆大藏经第411部《演道俗业经》
何等为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人妇女两舌饮酒。——乾隆大藏经第644部《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乾隆大藏经第1002部《佛说五大施经》
复次,长者,居家菩萨当受五戒:一者、不乐杀生,手不得持刀仗瓦石有所击害,不娆他人等心于一切,常有慈心行。二者、不乐犯不与取,自于财物知足,不贪他人财,远离谀谄无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叶毛米不犯不与取。三者、不乐邪淫,自于妻室觉知止足,不犯外色不当念淫,计习淫劮致为甚苦;当护于自当作是观,自于妻起想便察恶露常惧欲尘,不当私心习著于欲,用是令人近地狱道;于身起想不为奇雅意不为安,当令立愿令我后不习淫欲,何况念欲与共合会?四者、不乐妄语,所言至诚,所说审谛,所行如语,不两舌、不增减,无失说当行觉意,如所闻见说护于法,宁失身命终不妄语。五者、不饮酒、不乐酒、不尝酒,当安谛性,无卒暴无愚不定,心意当强,当安详念,施诸所有调御无义者。若施与人酒,当作是念:‘是为布施度无极时也,随人所欲不断其侥。愿令我所作所施酒,受者令智慧,意志住施不乱。所以者何?菩萨为具足一切布施度无极。’佛言:“长者,居家菩萨如是施与人酒,于法无有罪也。居家菩萨持是所戒功德,愿为无上正真之道,当善护是五戒为上精进。若有斗变解令和合,不当刚强语,当吉祥所言具足而不两舌,所说如义不为非法,所语辄善不失慈心,所言如语而不可动,断诸勤苦无伤害意,以忍辱之力,乘僧那涅之铠,当为正见远离邪见,其所施与无所适莫。”——乾隆大藏经第31部《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杀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是故,当学莫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杀生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是故,诸比丘,当学不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极为贫匮,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谓劫盗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盗,取他财物,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极为贫匮。所以然者?以断他生业故。是故,诸比丘,当学远离不与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德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奸淫,无有净行,为人所讥,常被诽谤。云何一法?所谓邪淫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淫泆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淫乱。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他淫,身体香洁,亦无邪想。”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贞洁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诸比丘,莫行邪淫以兴淫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气臭恶,为人所憎,所谓妄语。诸比丘,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便堕地狱、畜生、饿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语故也。是故,诸比丘,常当至诚,莫得妄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妄语也。诸比丘,其不妄语者,口气香芬,名德远闻。是故,诸比丘,当行不妄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饿鬼、地狱罪。若生人中,狂愚痴惑,不识真伪,所谓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心好饮酒,所生之处,无有智慧,常怀愚痴。如是,诸比丘,慎莫饮酒。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无有一法胜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不饮酒,生便聪明,无有愚惑,博知经籍,意不错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7卷
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淫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乾隆大藏经第1109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恶法。——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3卷
十恶业者。一杀生业。二偷盗业。三淫欲业。四妄语业。五两舌业。六恶口业。七绮语业。八贪欲业。九嗔恚业。十愚痴业。舍利弗。汝今应当普教众生。清净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乾隆大藏经第1088部《佛说受十善戒经》
十善
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者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夫为善者。不杀不盗不邪行。是为身之三善。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痴是为意之三善。——乾隆大藏经第674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身三道者。谓杀盗淫。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嗔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是故智者应修十善。——乾隆大藏经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第6卷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乾隆大藏经第1095部《佛说十善业道经》
五浊恶世
论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何缘增位无佛出耶。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何缘减百无佛出耶。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由次二浊。善品衰损。以耽欲乐自苦行故。或损在家出家善故。由后一浊衰损自身。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云何五浊。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云何四魔。所谓烦恼魔天魔蕴魔死魔。——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