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轮回苦乐当知
- juezhao
- Oct 19, 2021
- 9 min read
苦、乐,这两个字,范围不同,所指代的含义也有所差别。
轮回是苦,涅磐是乐。
轮回过程,苦受(为苦苦)、乐受(为坏苦)、不苦不乐受(为行苦)。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中,人类所理解的乐,通常指的是乐受(譬如五欲之乐包括美食、性爱等),但是根据佛教说法,这样的乐受,为坏苦。
轮回非乐,实乃为苦,终极之乐,为涅磐乐。
涅磐有三种:阿罗汉的涅磐、辟支佛的涅磐、佛的涅磐。(其中,阿罗汉的涅磐与辟支佛的涅磐,都是分段涅磐,而佛的涅磐为究竟涅磐。)
关于一乘,还是三乘的问题,不妨看看佛经原文,摘录如下: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乾隆大藏经第130部《妙法莲华经》第1卷
为什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不妨看看佛经原文,摘录如下: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乾隆大藏经第130部《妙法莲华经》第3卷
轮回是否存在?按照佛经解释,说是妄见生死。《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那么佛的涅磐,如何解读?佛,为众生故示现涅磐,实则不生不灭。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当知如来虽说诸佛出于世间,于如来相而实无生;虽说诸佛至于涅槃,于如来相而实无灭。——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乾隆大藏经第425部《金刚三昧经》
行菩萨道者不妨阅读一下如下佛经原文摘录: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声闻、辟支佛经,无有慈悲,不求佛道,但欲自度;虽是好事,破菩萨道,故名魔事。——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69卷
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9卷
菩萨以处生死为乐,不以涅槃而为乐也!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以化有情而为乐故,谓随所乐方便善巧,说授法门令得安乐。……诸菩萨摩诃萨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见无量无边如来,听受无量无边正法,化导无量无边有情,是故菩萨为如是事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72卷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若菩萨起如是心。世间是垢染法。涅槃是清净法。是菩萨不得解脱。何以故。有我见者生如是心。——乾隆大藏经第422部《法集经》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
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著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我尚不念涅槃,云何当说汝等当念涅槃、当得涅槃?舍利弗,若人得涅槃者,是人不随如来出家,随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是人为是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如大城邑中有大贼。——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乾隆大藏经第425部《金刚三昧经》
一切诸佛即涅槃相。涅槃相者,无入,无不入。——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乾隆大藏经第423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第19卷
一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是第一义。——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13卷
舍利弗,我以世俗因缘假说有我,非第一义。若有人言:‘我亦复以世俗因缘而说有我。’是人若能通达无生无灭无相之法,与我所说不相违者,是我弟子。——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9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言:“夫世间者,名为五蕴。于此蕴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阳焰性,行芭蕉性,识幻性。如是当知世间本性,聚沫、阳焰、泡、幻、芭蕉。是中无蕴、无蕴名字,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无世间、超过世间。若于五蕴如是正知,名为胜解;若正胜解,则本来解脱;若本来解脱,则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本性空;若本性空,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是则无二;若本无二,则无取舍;无取舍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法界同入法界,是则无界;若是无界,则无地界、水火风界,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欲界及色、无色界,无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则与世间俱而无所住;若无所住,则超过世间。”——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1卷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岂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如来岂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不也,善现。”具寿善现便白佛言:“如来若不安住胜义证大菩提,亦不安住妄想颠倒证大菩提,将无如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言:“不也,我虽证得无上菩提而无所住,谓不住有为界,亦不住无为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于中如来心行智慧。若如来。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是名菩萨行。……若不得菩提。若不得心。是名菩萨行。……不得聚。不着界。不取入。是名菩萨行。当随顺行。——乾隆大藏经第503部《诸法最上王经》
若有众生不闻此法,而说菩提及菩萨行,则为非行。言菩萨行者,实无所行是菩萨行。——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卷
佛言:“善哉!善哉!……人则不应妄称量众生。所以者何?若妄称量于他众生,则为自伤。唯有如来,应量众生及与等者。以是因缘,若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