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 juezhao
- Oct 19, 2021
- 3 min read
五蕴
云何五蕴。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出世五蕴。所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等名为五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谓蕴有五。则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总名色蕴。云何受蕴。谓或顺乐触为缘诸受。或顺苦触为缘诸受。或顺不苦不乐触为缘诸受。复有六受身。则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总名受蕴。云何想蕴。谓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无诸所有无所有处想。复有六想身。则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总名想蕴。云何行蕴。谓六思身。则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复有所余除受及想。诸心法等总名行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7卷
云何五蕴。世尊答言。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比丘是名五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云何五取蕴。佛言。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是名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文殊师利言:“夫世间者,名为五蕴。于此蕴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阳焰性,行芭蕉性,识幻性。如是当知世间本性,聚沫、阳焰、泡、幻、芭蕉。是中无蕴、无蕴名字,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无世间、超过世间。若于五蕴如是正知,名为胜解;若正胜解,则本来解脱;若本来解脱,则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本性空;若本性空,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是则无二;若本无二,则无取舍;无取舍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法界同入法界,是则无界;若是无界,则无地界、水火风界,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欲界及色、无色界,无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则与世间俱而无所住;若无所住,则超过世间。”——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1卷
十二处
十二处者。谓内眼处外色处。内耳处外声处。内鼻处外香处。内舌处外味处。内身处外触处。内意处外法处。此等名为十二处。——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十二处。佛言。所谓眼为内处。色为外处。耳为内处。声为外处。鼻为内处。香为外处。舌为内处。味为外处。身为内处。触为外处。意为内处。法为外处。比丘。是名十二处。——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佛告阿难。言处法者。谓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此十二处。智慧之者。如实了达。——乾隆大藏经第991部《佛说四品法门经》
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乾隆大藏经第540部《杂阿含经》
十八界
十八界者。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此等名为十八界。——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十八界。佛言。所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比丘。是名十八界。——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