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蕴


云何五蕴。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出世五蕴。所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等名为五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谓蕴有五。则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总名色蕴。云何受蕴。谓或顺乐触为缘诸受。或顺苦触为缘诸受。或顺不苦不乐触为缘诸受。复有六受身。则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总名受蕴。云何想蕴。谓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无诸所有无所有处想。复有六想身。则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总名想蕴。云何行蕴。谓六思身。则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复有所余除受及想。诸心法等总名行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7卷


云何五蕴。世尊答言。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比丘是名五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云何五取蕴。佛言。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是名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文殊师利言:“夫世间者,名为五蕴。于此蕴中,色聚沫性,受水泡性,想阳焰性,行芭蕉性,识幻性。如是当知世间本性,聚沫、阳焰、泡、幻、芭蕉。是中无蕴、无蕴名字,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无世间、超过世间。若于五蕴如是正知,名为胜解;若正胜解,则本来解脱;若本来解脱,则不著世法;若不著世法,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本性空;若本性空,则无我我所;若无我我所,是则无二;若本无二,则无取舍;无取舍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则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是五蕴者属于因缘;若属因缘,则不属我,不属众生;若不属我,不属众生,是则无主;无主则无取;无取则无诤;无诤论者是沙门法。如手画空无有触碍,修行如是空平等性,超过世间。复次,须菩提,五蕴法界同入法界,是则无界;若是无界,则无地界、水火风界,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欲界及色、无色界,无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界。入是界已,则与世间俱而无所住;若无所住,则超过世间。”——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101卷








名色(色为色蕴、名为四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与第10卷(个人所理解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缘行的行:身行、语行、意行。

行缘识的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欲界具足六种,色界唯四(推测无鼻识、无舌识),无色界唯一(推测仅意识)。

识缘名色的名色:色为色蕴(四大)、名为四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蕴皆通三界;色蕴仅通二界即欲界和色界,无色界无色蕴。)

名色缘六入(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理解为六根)

六入缘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触为三和所生。欲界具六、色界四、无色界一。(这与六识相对应)

触缘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欲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无苦受仅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色界(四禅天)及无色界仅不苦不乐受。

受缘爱:欲爱(与欲界行染污希求)、色爱(与色界行染污希求)、无色爱(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

爱缘取:欲取、戒禁取、见取、我语取。(欲取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取缘有:欲有(地狱、饿鬼、畜生、四大洲人、欲界六天)、色有(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无色有(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有缘生:蕴相出现故名为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生缘老死:老无定相,附死立支。


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种子名色。及于彼所生果名色。——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问曰:后三业道非业,前七业道亦业,云何言十善业道?答曰:没少从多故,通名业道。后三虽非业,能起业,又复为业故生,是故总名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答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卷


 

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执取如来三十二相。谓佛色身从父母生骨肉和合。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如虚空相。无生相故亦非明照。普为众生集智资粮。于一切法显现法身。此佛法身无所入相。无尽相故示现三十二相。以无生相甚深之义。是一切诸法体故。然诸菩萨不应同于声闻缘觉。取佛非相。谓佛入于寂灭涅槃。诸相皆灭无复更生。菩萨不尔何以故。如来之身无尽相故。普为众生于一切法。以非明照显现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资粮。以如来色身无尽相故。三十二相以无尽相故。一切诸法亦无尽相。若众生界度脱未尽。如来常以诸相严身光明显现。于其相中。复现奇特无量诸相。其相云何。所谓十方诸佛及刹。于其相中悉皆影现若有众生见闻此者。信解开悟长菩提心。由是菩萨不应以非相取于如来。——乾隆大藏经第356部《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菩萨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菩萨。二者修行位菩萨。三者不退转菩萨。四者一生补处菩萨。海意于此四种菩萨之中。若初发心菩萨观佛如来色相庄严心得清净。若修行位菩萨观佛如来成办一切胜妙功德心得清净。若不退转菩萨。观佛法身心得清净。若一生补处菩萨者。彼不观佛色相庄严。亦不观佛种姓族氏。亦不观佛成办功德。是中而悉无法可观。何以故。慧观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摄故。慧无行故。离诸戏论。彼不如是观亦非无观。何以故。有见无见斯为二种。此位菩萨于见非见离彼二边。如是观佛。以如是观佛故。观身亦然。观身清净已。即观佛清净。观佛清净已。应知一切法亦如是清净。如是观中若清净者。是为智观。此即名为真实观佛。——乾隆大藏经第971部《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诸法离言。离一切想。无大法无小法断诸分别。非三昧心所观所见。未有一法若增若减。如是说法是名解法即名见佛。——乾隆大藏经第920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舍利弗,是不颠倒法忍即是无相,无相故无取无舍、无逆无顺、无生无灭,是中自然归灭、无修无坏、无起无得,不分别此彼故心常舍离。所以者何?于是忍中,无此岸无彼岸,无分别无非分别,通达无相,成就是忍,名为圣众;破和合故,名为圣众。舍利弗,我余经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调达愚人及诸外道,皆以色身见佛。舍利弗,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亦复不应以音声见。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见佛,是去佛远。所以者何?佛不名色,不名为见,名为见佛。——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我说诸佛即是法身,以见法故则为见佛,佛不应以色身见。若人信法听法,是人则为信佛亦听佛语。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修行,是人则为见佛,是人名为实语者、法语者、随法行者。——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诸善男子,我身非法、非非法,是名随法行,是名第一法施,所谓不著法、不著非法。何以故?若著法者不名见佛。诸善男子,不著一切法名为见佛。若于一切法中无所见者,是名见佛。何以故?如来不可以法说,不可以非法说,亦不可以法见。所以者何?诸善男子,如经中说:‘汝等比丘,若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能舍法、非法,是名见佛。何以故?如来名为舍一切法者,不贪不受诸法名字,不堕名字法中,何况堕非法名字中!诸善男子,舍离一切法名字,名为如来。能如是见者,名为见如来。何以故?舍离见一切法故,名为见如来。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如实知见一切法故,名为见如来。诸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得,舍离一切法,是中即无戏论,无是法、非法名字,无行无示,是名见如来。若人能如是见法者,是名见如来。若能如是见如来者,是名正见。若异见者名为邪见,若邪见者则为妄见,是人不名为真见。——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诸善男子,真见者断一切语言道,非真非妄,非有非无,离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如是见者名为见如来。何以故?诸善男子,如来不以法性见;见一切法性离者,名为如来。若能如是见者,名为正见。诸善男子,汝等应如是见如来。汝等且观!如我所说观于如来,如是观者,当知一切法皆是如来,当得一切法如,当得一切法实相,当得一切法非虚妄相,当知一切法是如来法,当知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当知一切法是不可思议行处。诸善男子,是故我说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如来行处是无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是中无法可行,是故说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一切法行处即是无行处,无行处即是如来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无所有故,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一切行处入如来行处则非行处。如来通达证是法故,是名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不观受如,不观受性;不观想,不观想如,不观想性;不观行,不观行如,不观行性;不观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住,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无得而得,于一切法第一无著;无真如界,深入真如;无相续见,因本无生,缘无交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