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告妙吉祥菩萨言。妙吉祥。不可思议行大智慧大慈大悲。是大福德。如是大福令一切声闻缘觉发大方便精进持戒愿行成就得最上三摩地观想一切缘熟所度之众。即是如来法螺。——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佛告妙吉祥菩萨。所有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持十善法所获福德。如是挍量于彼福德积成百倍。是即一金轮王福德。而彼轮王统四大洲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宝主兵宝。复有千子勇猛威德色相端严。能破他军。妙吉祥。彼金轮王有如是大威力。——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四大洲界所有一切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金轮王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乃至千倍。是即一帝释天主福德。如是帝释有大威神福德之力。复次妙吉祥菩萨。四大洲界所有一切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帝释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百千倍数。是即一大力那罗延天福德。如是那罗延天。有大威神福德力故。复次妙吉祥菩萨。四大洲界所有一切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大力那罗延天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倍。是即一欲界他化自在天魔王福德。如是魔王宿种善根。生彼欲天有大威力。而能调伏诸天人故。——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四大洲界所有一切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魔王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倍。是即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而彼梵天于二千世界行慈悲化故。
复次妙吉祥菩萨。于二千世界所有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于彼所有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倍。是即一三千大千世界主大自在天及梵天福德。彼大自在天及梵王。于三千大千世界行慈悲化故。佛告妙吉祥菩萨。汝应见此劫坏之时。大火所烧经一中劫。尔时大自在天及梵天王降澍大雨。其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而此大水即是大自在天及梵王威力所作。如是大自在天及彼梵王。种大善根得生彼天。具智慧有大威力。——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如是一一众生。各等一三千大千世界大自在天及梵王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俱胝倍。是即一大精进缘觉福德。妙吉祥。勿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如大梵王福德。等彼缘觉而以为多。假使十方佛刹一切众生所有福德。等一精进缘觉犹未为多。——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于彼十方佛刹。一切众生所有福德。如是一一众生。各等缘觉福德。于彼众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一初发心菩萨福德。妙吉祥。勿谓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一切众生福德。等一初发心菩萨福德而以为多。假使十方尽虚空界所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一切众生所有福德。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等一初发心菩萨亦未为多。——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如是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各等初发心菩萨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来一毛孔量福德。诸佛如来身中毛孔。各各复有九十九千细妙毛孔。妙吉祥如是佛身一切毛孔所有福德。而以挍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来身分之中一种好福德。如是佛身八十种好。各各具足如前福德。——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复次妙吉祥菩萨。如来八十种好所有福德。而以挍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来手足之下相文福德之量。如是各各相文皆有八十种好。……佛告妙吉祥菩萨。所有如是八十种好一切福德。如是挍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来身分之中一大丈夫相福德。如是佛身三十二大丈夫相。……佛告妙吉祥菩萨。如是三十二大丈夫相。于此三十二相所有福德。而以挍量阿僧祇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等等不可说不可说倍数。为缘熟度众所愿圆满福德。是故如来说因缘成熟所度之众而为法螺。——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佛告妙吉祥菩萨。所有如来妙法螺音。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一切众生悉得普闻。妙吉祥菩萨。非唯螺音如是。如来身光亦能照曜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令诸有情得见佛身如是不可思议。 佛告妙吉祥菩萨。大智慧大慈悲是大福德。一切声闻缘觉善解愿力行大方便。清净持戒得最上三摩地。复次妙吉祥菩萨。佛身无为离诸相故。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不能见故。如来所化色身有二种义故。一者酬于因中度生愿故。二者所度有情今缘熟故。是以如来化现色身。所现之身清净微妙。令诸众生亲近供养得大利益。复次妙吉祥菩萨。佛身最上故相好最上。相好最上故光明最上。光明最上故梵音最上。梵音最上故说法最上。说法最上故佛行最上。是故如来所现色身。令彼有情得大利益。复次妙吉祥菩萨。如来身中具摄一切诸相。随诸众生根欲性等利钝不同。所现色身各各有异。令诸众生各得亲近。乐闻妙法皆得度脱。乃至行住之时常得见佛。佛告妙吉祥菩萨。如来具足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慈愍有情。利益安乐无量人天诸众生故。——乾隆大藏经第990部《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归寂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诸比丘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乾隆大藏经第747部《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佛告诸比丘。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何谓为五。其人所生则得长寿。是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是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是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是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是为五福德。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用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足。归寂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用是故得长寿。何因说法之人。得大富饶财多宝。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用是故得大富。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和气安之。即颜色悦自生光泽。用是故得端正。何因说法之人。得名誉远闻。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闻。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乾隆大藏经第747部《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三业谓身业语业意业。——乾隆大藏经第1214部《大乘成业论》
舍利弗。汝今应当普教众生。清净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乾隆大藏经第1088部 《佛说受十善戒经》
佛言。修三善行令一切法满。何谓为三善行法。一者身善行。二者口善行。三者意善行。此三善行满令一切法满。——乾隆大藏经第502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身业三种。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口业四种。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三种。贪嗔邪见。——乾隆大藏经第675部《正法念处经》
佛告阿难。非处法者。谓身口意造不善业。而获所乐善果报者。无有是处。若身口意造诸善业。而复获于不善报者。亦无是处。言是处者。谓身口意造诸善业。而获所乐胜妙果报。斯有是处。若身口意造不善业。而获所感不善果报。亦有是处。又复阿难。言非处者。谓身口意造不善业。如所希求殊胜之果。由此因缘。命终之后。若生人天。无有是处。若身口意造于善业。堕恶趣者。亦无是处。言是处者。谓身口意造诸善业。生人天者。斯有是处。若造恶业。堕恶趣者。亦有是处。——乾隆大藏经第991部《佛说四品法门经》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27卷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7卷
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沮坏。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佛性者,喻如金刚不可沮坏。——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7卷
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聚。何以故?以说如来秘密藏故。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速知如来密藏,应当方便勤修此经。——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10卷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佛与众生有何差别?如是说者多有过咎。若诸众生皆有佛性,何因缘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于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萨之人于大涅槃而般涅槃?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善男子,诸佛世尊所得涅槃,非诸声闻、缘觉所得。以是义故,大般涅槃名为善有。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迦葉复言:“是义云何?”佛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乃有一佛出现于世开示三乘。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萨、二乘无差别者,我先于此如来密藏大涅槃中已说其义:诸阿罗汉无有善有。何以故?诸阿罗汉悉当得是大涅槃故。以是义故,大般涅槃有毕竟乐,是故名为大般涅槃。”迦葉言:“如佛说者,我今始知差别之义、无差别义。何以故?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是故声闻、缘觉之人悉名为常,非是无常。以是义故,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迦葉言:“云何性差别?”佛言:“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以是义故,大涅槃中说四种性而有差别。”迦葉复言:“一切众生性相云何?”“佛言:“善男子,如牛新生,乳血未别,凡夫之性杂诸烦恼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10卷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27卷
众生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7卷
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名为舍相。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