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乾隆大藏经第171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入楞伽云。我今当说妄计自性差别相。令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着妄所计相。——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妄想是一随境有异。此中先总次别。总名可见。别相凡十有二。初列十二名。次征释其义。——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此计着种种音声词句。以为有性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所说事自性者。凡所说事极其所以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妄想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此言随事起见。如渴鹿之奔阳焰以作水想。谓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暖动之性。而不知其性本融。于一切法妄计名相。性即法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世间财宝本是幻物。凡夫不了而起贪着。——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言持此如是者。持谓执持。即于诸法起自性见。执以为是。余皆为非。何异外道恶见分别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谓于因缘生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成生死因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此言外道恶见执著有无一异俱不俱四句分别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此于假名实法上。计我我所而起言说分别。——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入楞伽云。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分别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谓一切法未有诸缘。而先有体是。不假因缘而生故。起不生分别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彼俱相续如金缕者。入楞伽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金与线。是名相续分别。——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缚不缚因缘计著者。以理言之。法本自离何缚之有。情着成缚不可云无。如士夫者。入楞伽云。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已复解。此于无缚解中。而生计着也。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已上诸计不出有无故结云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佛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解知身犹如镜像,解知言说犹如响声,解心如幻,解诸法无二。净威,当知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慈悲普覆遍一切众生,无众生想;解诸法空,不见所解;观见佛净,不以肉眼,住于慧眼;善分别心,而不见心,不依倚心。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所谓不舍一切众生,舍离诸见,护持净戒,寂一切结。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有忍力,法转增胜,勤行精进,解法寂静。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所谓得禅,而不依禅;以慧分别,无有戏论;成就方便,摄取众生;增长诸行,善知诸行。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以大慈救诸众生,谓以大悲不厌生死,谓以大喜欣乐于法,谓以大舍断一切爱。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得三解脱门,解知三世,超过三界,信法性无生。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乾隆大藏经第125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不眴菩萨言:“大德,无所住者亦名为住,是故如来亦说住贪而得解脱,而智慧性不能坏贪住于解脱。若有菩萨能知如是不住之住,是名无生智慧;住是无生智慧中已,则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大德,若有菩萨不离凡夫能知圣法,以凡夫心观察圣法,以圣法性观察于忍,忍性观忍,复以是忍观一切法,知如是等名无生忍。复次,大德,若有菩萨观二种界:一、众生界,二者、法界。以法界性观众生性,以众生性观法界性,若离法界无众生界,法界、众生界无生无灭。若能如是通达知者,名无生智;无生智者即无生忍。复次,大德,菩萨摩诃萨知从十二因缘生法,从六境界作六因缘,若善不善,是善不善即无生灭。何以故?境界之性不能生法,六入亦尔不能生法。何以故?无生性故。如其六入能生法者,则应常生,不须外缘。若外境界性能生者,亦应常生,不假于内。若俱生者则有二相,二相之法性无真实。达了知如是等者,名无生忍。若得如是真智慧者,是名菩萨得无生忍。复次,大德,若有菩萨具足成就二种庄严功德智慧,观是二事平等无二。虽如是知不言我知,亦于此知不生贪著,是名无生忍。复次,大德,菩萨摩诃萨身意寂静观法寂静,法寂静已观菩提静,菩提静已观忍寂静,亦不随他,不著内外,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乾隆大藏经第57部《大方等大集经》第7卷
尔时,佛赞天帝释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诸佛,诸佛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异诸佛,诸佛不异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菩萨种性补特伽罗亦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渐次修行诸菩萨行,得住菩萨不退转地。——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03卷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尔时,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无生?云何当得此无生忍?”佛言:“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非先有起后说无起,本来不起故名无起;非先有相后说无相,本来无相故名无相;非先有作后说无作,本自无作故名无作;非先有众生后说于空,众生性空故说为空。如是了知,无生无灭,本无所染,是名无生。云何为忍?如是忍可,一切众生、一切刹土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声闻、辟支佛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如是忍可,一切诸法本来不生,是名为忍。天子,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刹那无相故,色刹那空;色刹那空故,受、想、行、识刹那空;识刹那空故,界刹那空;界刹那空故,处刹那空。若刹那空则无所有,无所有故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自性离,自性离故,是名一切法本来寂静。能如是忍入于平等,是则名为得无生忍,受菩提记。得此忍者为无所得。云何名为有所得者?见我、我所二相可得,名有所得;见众生、寿者、养育、我、人二相可得,名有所得。何谓无所得?见我自性及我所性,了知无二,名无所得,是则名为成就于忍。天子,菩萨于无数劫修行此忍,是名如来最大神变。”——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87卷
根据大正藏《往生论》:无生法忍。亦有四种。一缘教故。得无生法忍。谓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读大乘经论。作无生解。即是闻慧。二缘观得无生法忍。谓十解已上乃至十回向。谓作三无性观。解万法无生。即是思慧。三证理得无生法忍。谓初地已上。由证遍满法界二空真如。即是修慧。四约位得无生法忍。谓八地已上。由得真俗双行。即是无功用智。是修慧也。无生法忍。既通此四。宁得执一。高判余者。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知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佛地,是诸地如相中无二无别,亦不念,亦不分别,入是如中闻是事直过无疑。何以故?是如中无一无二相故。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无益语,但说利益相应语,不视他人长短。须菩提,以是行类相貌,知是阿毗跋致菩萨摩诃萨。”——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18卷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心转调习如意能入,是菩萨虽入诸禅,还取欲界法,不随禅生。须菩提,以是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乾隆大藏经第6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不作是念:‘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不生是疑。须菩提,自证阿惟越致地者终不复疑。……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若从如来闻说法时,心无所疑。……须菩提,是菩萨从声闻人闻法时,亦无所疑。何以故?是菩萨于诸法中得无生忍故。须菩提,菩萨成就如是功德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乾隆大藏经第6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6卷
佛言:……复次,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亦不言‘我是阿惟越致’,亦不念‘我是阿惟越致’,亦不自疑‘我不在阿惟越致地’。——乾隆大藏经第7部《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阿鞞跋致菩萨,得是诸法实相智慧,世世不失,终不暂离。于诸佛深经,终不疑,亦不作碍。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缘故如是说。阿鞞跋致菩萨常以深心,终不生恶;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诸善,浅心作诸不善。问曰:若阿鞞跋致相,得无生法忍,云何以浅心作诸不善?答曰:有二种阿鞞跋致:一者、得无生忍法;二者、虽未得无生忍法,佛知其过去、未来所作因缘,必当作佛,为利益傍人故,为其受记。是菩萨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于诸凡夫中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若得无生忍法,断诸结使,此则清净,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结使所不碍,不须教戒。如大恒中船,不须将御,自至大海。——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