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受无量诸佛世界。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阿弥陀佛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24部《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如下: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有无量亿众不退菩萨之所围绕,安住七宝胜妙庄严师子之座,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国土清净严饰,纵广正等百千踰缮那;以赡部金而为其地,平正柔软,气如天香;无诸恶趣及女人名,亦无瓦砾、沙石、棘刺;宝树行列,华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银、真珠、杂宝而为砌饰。曼殊室利,彼国菩萨,皆于七宝莲华化生。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皆当愿生彼佛国土。曼殊室利,彼佛如来、应、正等觉,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八大愿。云何为八?——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无上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诸病苦逼切其身,热病、诸疟、蛊道、厌魅、起尸鬼等之所恼害;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病苦悉皆消灭,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盲、聋、喑哑、白癞、癫狂众病所困;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诸根具足,众病消灭,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少乏衣食、璎珞、卧具、财货、珍宝、香华、伎乐;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被枷锁系缚其身,及以鞭挞受诸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恼皆得解脱,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师子、虎、豹、豺狼、蚖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此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常得安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斗诤言讼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入于江海,遭大恶风吹其船舫,无有洲渚而作归依,极生忧怖;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谓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世尊从初发心,常以定力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严净佛土,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此之福德不可思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纵经多劫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长者、居士,心希福德,断诸烦恼,称彼佛名,读斯经典,于彼如来至心尊重恭敬供养,所有一切罪恶业障及诸病苦悉皆消灭,诸有愿求无不随意,得不退转,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妙宝,佛号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有无量亿菩萨围绕,现在说法,皆演大乘微妙深义。曼殊室利,彼佛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八大愿。云何为八?——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营农业及商贾事令心扰乱,废修菩提殊胜善法,于生死中不能出离,各各备受无边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金银珍宝随愿充足,所有善根皆得增长,亦不舍离菩提之心,诸恶道苦咸蒙解脱,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所有众生,若为寒热饥渴逼身受大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先世罪业悉皆消灭,舍诸苦恼,受人天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若有女人,贪淫烦恼常覆其心,相续有娠深可厌恶,临当产时受大苦恼;闻我名字暂经其耳,或复称念,由是力故,众苦皆除,舍此身已常为男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及诸亲友行险难处,为贼所侵受诸苦恼;暂闻我名,或复称念,由是力故,解脱众难,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行于闇夜作诸事业,被恶鬼神之所恼乱,极生忧苦;暂闻我名,或复称念,由是力故,从闇遇明,诸恶鬼神起慈悲意,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行鄙恶事,不信三宝,智慧鲜少,不修善法,根、力、觉、道、念、定、总持皆不修习;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智慧渐增,三十七品悉皆修学,深信三宝,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意乐鄙劣,于二乘道修行而住,弃背无上胜妙菩提;若能至心称我名者,舍二乘见,于无上觉得不退转,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见劫将尽火欲起时,生大忧怖苦恼悲泣,由彼前身恶业力故,受斯众苦无所归依;若能至心称我名者,所有忧苦悉皆消灭,受清凉乐,从此命终,于我佛土莲华化生,常修善法,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天妙香树而为行列,天华遍覆,天乐常鸣,天妙铃铎随处悬布,天宝庄严师子之座,天宝砌饰诸妙浴池。其地柔软,无诸瓦砾,亦无女人及诸烦恼。皆是不退诸菩萨众,莲华化生,若起念时,饮食、衣服及诸资具随意现前,是故名为妙宝世界。——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国王、王子、大臣、辅相、中宫婇女,昼夜六时殷重至心,恭敬供养彼佛世尊及称名号,并造形像,香华、音乐、烧香、末香、涂香而为奉献,清净严洁,于七日中持八戒斋,于诸众生起慈悲意,愿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诸菩萨护念是人,一切罪业悉皆消灭,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于贪恚痴渐得微薄,无诸病苦,增益寿命,随有希求悉皆如意,斗诤怨家咸生欢喜;舍此身已,往彼刹土,莲华化生;当生之时,念、定、总持悉皆明了。曼殊室利,如是当知彼佛名号无量功德。若得闻者,所愿皆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圆满香积,佛号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应、正等觉,有无量亿万菩萨围绕,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作种种屠害之业断诸生命,由斯恶业受地狱苦,设得为人短寿多病,或遭水火,刀毒所伤,当受死苦;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无病长寿不遭横死,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作诸恶业,盗他财物当堕恶趣,设得为人生贫穷家,乏少衣食常受诸苦;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衣服、饮食无所乏少,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更相陵慢,共为仇隙;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犹如父母,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贪欲、瞋恚、愚痴所缠,若出家、在家男女七众,毁犯如来所制学处,造诸恶业,当堕地狱受诸苦报;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断诸烦恼,敬奉尸罗,于身、语、心善能防护,永不退转,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又彼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常有香气如妙栴檀。复以香树而为行列,天妙珠璎、摩尼等宝处处垂下。多有浴池,天宝严饰,香水盈满,众德皆具。于其四边悬妙缯彩,街衢八道随处庄严。所有众生无诸烦恼及忧悲苦,亦无女人,多是住地诸菩萨众。胜妙音乐不鼓自鸣,演说大乘微妙深法。若有众生闻此音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彼佛如来由昔愿力、善巧方便,成就佛土圆满庄严,坐菩提座,作如是念:‘于未来世,若有众生为贪瞋痴之所缠绕,众病所逼,怨家得便,或时横死,复由恶业堕地狱中受大剧苦。’彼佛见此苦恼众生,为除业障,说此神咒令彼受持,于现世中得大利益,远离众苦住菩提故。即说咒曰:——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呾侄他 悉睇悉睇 苏悉睇 谟折你 木刹你 目帝毗目帝 菴末丽 毗末丽 忙揭例 呬囒若揭鞞 曷喇呾娜 揭鞞 萨婆頞他 婆但你 钵啰摩頞他 娑但你 末捺细 莫诃末捺细 頞步帝 頞窒步帝 毗多婆曳 苏跋泥(去) 跋罗蚶摩 瞿侠(去) 跋啰蚶摩 柱侠帝 萨婆頞剃数 阿钵啰市帝 萨跋呾啰 阿钵喇底[口+歇]帝 折睹杀瑟[木+致] 勃陀俱胝 婆使帝 纳摩萨婆 但他揭多喃 莎诃——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尔时,世尊说此大力大明咒时,众中所有诸大菩萨、四大天王、释梵王等赞言:善哉!善哉!大悲世尊,能说如是过去如来大力神咒,为欲饶益无量众生,竭烦恼海,登涅槃岸,除去疾病,所愿皆满。——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佛告大众: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国王、王子及以大臣、辅相、中宫婇女,情希福德,于此神咒起敬信心,若读若诵,若为他人演说其义,于诸含识起大悲心,昼夜六时香华灯烛殷重供养,清净澡浴,持八戒斋,至诚念诵,所有极重无边业障悉皆消灭,于现身中离诸烦恼,命欲终时诸佛护念,即于彼国莲华化生。——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忧,佛号无忧最胜吉祥如来、应、正等觉,今现在彼为众说法。又彼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细滑柔软,常有香气,无忧苦声,离诸烦恼,亦无恶趣及女人名。处处皆有金砌浴池,香水盈满,宝树行列,华果滋茂,胜妙音乐不鼓自鸣,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国功德庄严。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忧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忧悲及诸苦恼悉皆消灭,长寿安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闇之处大地狱中受诸苦恼;由彼前身闻我名字,我于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见光时,所有业障悉皆消灭,解脱众苦,生人天中,随意受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杀盗邪淫,于其现身受刀杖苦当堕恶趣,设得人身短寿多病,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所感眷属皆不贤良;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随所愿求,饮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诸天身光可爱,得善眷属,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药叉诸恶鬼神之所娆乱,夺其精气受诸苦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诸药叉等悉皆消散,各起慈心,解脱众苦,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所发四种微妙大愿。若有众生闻彼佛名,昼夜六时,称名礼敬,至心供养,于众生处起慈悲心,业障消灭,解脱忧苦,无病长寿,得宿命智,于诸佛土莲华化生,常为诸天之所卫护。曼殊室利,称彼佛名能生如是无量福业,而彼佛土愿力庄严殊胜功德,声闻、独觉所不能知,唯除如来、应、正等觉。——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法海雷音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法幢,佛号法海雷音如来、应、正等觉,今现说法。曼殊室利,彼佛世尊所居国土,清净无秽,其地平正,玻瓈所成,常有光明,香气芬馥。以帝青宝而为城郭,有八街道,砌以金银,楼阁、殿堂、飞甍、户牖、栏楯庄饰皆众宝成。天香宝树随处行列,于其枝上拄以天缯。复有宝铃处处垂下,微风吹动出妙音声,演畅无常、苦、空、无我。众生闻者,舍离欲缠,习气渐除,证甚深定。天妙香华缤纷而下,于其四面有八浴池,底布金沙,香水弥满。曼殊室利,于彼佛土无诸恶趣,亦无女人,莲华化生无复烦恼。彼佛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生邪见家,于佛法僧不生净信,远离无上菩提之心;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无明邪慧日夜消灭,于三宝所深生正信,不复退转,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生在边地,由近恶友,造众罪业不修善品,三宝名字曾不经耳,命终之后堕三恶趣;彼诸众生暂闻我名,由是力故,业障消除,遇善知识,不堕恶趣,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悉皆乏少,由此因缘生大忧苦,为求觅故造众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有所乏少随念皆得,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由先恶业,共相斗诤作不饶益,弓箭刀仗互为伤损;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不相伤害,不善之念尚自不生,况于前人欲断其命?常行喜舍,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若有净信男子、女人,闻彼佛名至心礼敬,殷勤供养,受持念诵,业障消灭,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具宿命智,所生之处常得见佛,无病长寿;命终之后生彼国中,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随念皆至,无所乏少。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具足如是无量功德,是故众生常当忆念,勿令忘失。——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应、正等觉,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种植耕耘损诸生命,或复兴易欺诳他人,战阵兵戈常为杀害;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资生之具不假营求随心满足,常修众善,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十恶业杀生等罪,由此因缘当堕地狱;若闻我名至心称念,于十善道皆得成就,不堕恶趣,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不得自在,系属于他,或被禁系、杻械枷锁,鞭杖苦楚乃至极刑;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难皆得解脱,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随虚妄见,弃背正理,爱乐邪徒,谤毁佛经言非圣说,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远离正道盲无慧目;如是之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解脱众难,常生中国受胜妙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与上妙宝如来世界等无有异。——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曼殊室利,彼佛世尊,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云何十二?——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佛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彻;光明广大遍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闇夜游行斯等众生,见我光明悉蒙开晓,随作众事。——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皆得端严,众病除愈。——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穷困苦无有归趣,众病所逼无药无医;暂闻我名,众病消散,眷属增盛,资财无乏,身心安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罗网;复有种种邪见之徒,皆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忧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后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虻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伎乐、香华皆令满足,无诸苦恼,乃至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曼殊室利,是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尔时,佛告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为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迦葉白佛言:“若善起者,云何到无生处?”佛告迦葉:“行善业。”迦葉白佛言:“谁之所教?”佛告迦葉:“无始佛教。”迦葉白佛言:“一切无始佛,谁化谁教?”佛告迦葉:“无始者,非一切声闻、缘觉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于世间,智慧多闻如舍利弗,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乃至涅槃中间亦不能知。复次,迦葉,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无始,终不能得。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如弥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难可得知,众生元起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如来之身
善男子等,唯一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乾隆大藏经第950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诸佛如来有二种身。皆具河沙功德。何等为二。所谓化身法身。而化身者。示从父母所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以智慧眼普观众生。智者瞻仰心生适悦。三业清净。一一相好百福具足。如是庄严百千福聚。大丈夫相皆色蕴摄。又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三不空法。三念住法。三不护法。四无量法。具大丈夫一一最胜那罗延力。如是略说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庄严功德具足圆满。是名化身。又复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法身。不可思议不可称量。而无有人能广宣说。假使缘觉及诸声闻舍利弗等。最上利根善解深法。大智明达了种种义。而亦不能广大宣说法身功德。——乾隆大藏经第916部《佛说法身经》
佛言:“迦葉,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闇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迦葉,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葉,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葉,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葉,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佛身几种。佛言。善丈夫。略说有三。何等为三。一者报。二者应。三者真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报身。佛言。善丈夫。若欲身彼佛报者。汝今当知。如汝今日见我现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应身。佛言。善丈夫。犹若今日踊步揵如来。魔恐怖如来。大慈意如来。有如是等一切彼如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善丈夫。汝今当知。如是化事皆是应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法身。佛言。善丈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如是善丈夫。如来不可说身。法身智身。无等身。无等等身。毗卢遮那身。虚空身。不断身。不坏身。无边身。至真身。非虚假身。无譬喻身。是名真身。——乾隆大藏经第191部《佛说大乘同性经》
问曰。上言诸佛净德者有几种。答曰。略言有其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中复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报身。三者净土。利他之中复有二种。一者顺化。二者违化。顺化之中有其二种。一者应身及摩菟摩化身。二者净土及杂染土。此是诸佛净德。——乾隆大藏经第1476部《大乘止观法门》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依食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法身。不可思议不可称量。而无有人能广宣说。假使缘觉及诸声闻舍利弗等。最上利根善解深法。大智明达了种种义。而亦不能广大宣说法身功德。诸佛如来为三界师。是大悲者。为诸众生作大利益。平等护念无所分别。住奢摩他毗钵舍那。而复善解三调伏法。善度四难。具四神足。而于长夜行四摄法。离于五欲超五趣苦。具六分法圆满六波罗蜜。开七觉花演八正道。善解九种三摩钵底。具十智力。以此智力。名闻十方。是故称为第一义天。于时方处昼三夜三常善观察如是诸佛内功德法。无有能者而为广说。——乾隆大藏经第916部《佛说法身经》
是法身者。纯一无二无漏无为。——乾隆大藏经第916部《佛说法身经》
三十二相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来相好,无穷无边说不可尽,随顺世法,是以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足下平满,二、行步平正,三、足下轮相悉具毂辋千辐庄严,四、手指纤长软直节骨不现,五、身大方正,六、手足指网缦合犹如鹅王,七、手掌如红莲华,八、踝骨不现,九、伊尼鹿王腨,十、身软直,十一、阴马藏,十二、身分满足如尼拘卢陀树,十三、身毛右旋,十四、一孔一毛皮肤细滑不受尘垢,十五、身金色,十六、圆光一丈,十七、七处满,十八、狮子臆,十九、两臂平正腋下满,二十、两臂圆直如象王鼻,立垂过膝,二十一、口四十齿齐密相连白如珂雪,二十二、上下四牙状如初月,二十三、狮子额,二十四、头团圆,二十五、咽喉具足千脉,二十六、胸骨如那罗延,二十七、顶骨自然踊起,二十八、舌相广长如莲华叶,二十九、音声如梵王天鼓,三十、眼目青色如优钵罗华,三十一、眼睫绀焰犹如牛王,三十二、眉间白毫。文殊师利,是名三十二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能成就如是功德。”——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7卷
云何三十二相。所谓足下平满相。足下千辐轮文相。手足柔软相。手足指间有金色网鞔相。手足诸指纤长圆满相。足跟广长与趺相。称相足趺修广柔软充满相。双腨纤圆如鹿王腨相。两臂佣圆平立过膝相。阴相隐密如象王相。身诸毛孔各生一毛右旋绀青相。发毛上靡绀青柔软相。身皮薄润尘水不住相。身真金色光洁庄严相。手足掌中颈及两肩七处充满相。双肩头顶圆满殊妙相。两膊腋下皆悉充实相。容仪端严相。身相广长相体相。纵广形量相称相。于身上半如师子王相。常有身光面各一寻相。齿白如雪四十齐密相。四牙锋利鲜净皎洁相。于诸味中常得上味相舌相。广薄可以覆面至发际相。梵音洪雅随众等闻相。眼睫齐整如牛王眼睫相。眼睛之上红环间饰相。面如满月眉如初月相。眉间白毫右旋柔软相。顶有乌瑟腻沙如天伞盖相。——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平如奁底;二者、足下千辐辋轮,轮相具足;三者、手足指长胜于余人;四者、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者、足跟广具足满好;六者、手足指合缦网,妙好胜于余人;七者、足趺高平好与跟相称;八者、伊泥延鹿腨腨纤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两手摩膝;十者、阴藏相如马王、象王;十一者、身纵广等如尼俱卢树;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色青柔软而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青色,柔软而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胜阎浮檀金;十五者、身光面一丈;十六者、皮薄细滑,不受尘垢,不停蚊蚋;十七者、七处满,两足下,两手中,两肩上,项中,皆满字相分明;十八者、两腋下满;十九者、上身如师子;二十者、身广端直;二十一者、肩圆好;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颊车如师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软薄,能覆面至耳发际;二十八者、梵音深远,如迦兰频伽声;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间白毫相,软白如兜罗绵;三十二者、顶髻肉骨成。是三十二相佛身成就,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广照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国土,为众生故受丈光。若放无量光明,则无日月时节岁数。佛音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大声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随众生多少音声遍至。——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27卷
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膞肠,上下[月+庸]直;八者、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黄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类树;二十、颊车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鲜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彻;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顶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1卷
如来身相有三十二。一者足下安平。二者手足千辐轮网。三者手足指纤长。四者手足柔软如兜罗绵。五者足跟满好。六者手足指网缦。七者足趺高平与跟相称。八者[跳-兆+專]佣长如伊尼鹿王。九者平身端立垂手过膝。十者阴藏不现。十一者身纵广等如尼拘陀树。十二者一毛孔有一毛生。十三者身毛上靡青色柔软而右旋。十四者身色微妙胜阎浮金。十五者身光一丈。十六者皮薄细滑不受尘垢。十七者两肩圆好。十八者身广端正。十九者臆如师子王。二十者两腋下满。二十一者牙白而大。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者七处满足。二十五者方颊如师子王。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软薄能覆面至发际。二十八者梵音深远如迦陵伽。二十九者眼如优钵罗华。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间白毫色如珂雪。三十二者顶肉骨成。——乾隆大藏经第260部《佛说大乘百福相经》
云何三十二相。所谓足下平满相。足下千辐轮文相。手足柔软相。手足指间有金色网鞔相。手足诸指纤长圆满相。足跟广长与趺相。称相足趺修广柔软充满相。双腨纤圆如鹿王腨相。两臂佣圆平立过膝相。阴相隐密如象王相。身诸毛孔各生一毛右旋绀青相。发毛上靡绀青柔软相。身皮薄润尘水不住相。身真金色光洁庄严相。手足掌中颈及两肩七处充满相。双肩头顶圆满殊妙相。两膊腋下皆悉充实相。容仪端严相。身相广长相体相。纵广形量相称相。于身上半如师子王相。常有身光面各一寻相。齿白如雪四十齐密相。四牙锋利鲜净皎洁相。于诸味中常得上味相舌相。广薄可以覆面至发际相。梵音洪雅随众等闻相。眼睫齐整如牛王眼睫相。眼睛之上红环间饰相。面如满月眉如初月相。眉间白毫右旋柔软相。顶有乌瑟腻沙如天伞盖相。——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如来三十二相。佛言。所谓足下平满高下等触相。足下千辐轮文网毂圆满相。手足柔软如睹罗绵相。手足指间咸有网鞔金色交络相。手足诸指纤长圆满相。足跟广长与趺相称相。足趺修高充满柔软与跟相称相。双腨纤圆如翳泥耶鹿王腨相。双臂修圆如象王鼻平立过膝相密处深隐如龙象王相。身诸毛孔一一毛生柔软绀青右旋宛转相。发毛上靡柔软绀青螺文右旋相。身真金色光洁晃曜众宝庄严相。皮肤薄润尘垢不住相。手足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平满相。肩项之间妙好充满相。膊腋清净悉皆充实相。容仪圆满端严殊妙相。身相修广端直相称相。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相。其身上半如师子王威容广大相。身常放光面各一寻相。具四十齿齐平净密相。四牙锋利白逾珂雪相。于诸味中得最上味相。舌相广薄遍覆面轮相。梵音洪雅随众等闻相。眼睫齐整犹若牛王相。其目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相。面如满月双眉皎净如天帝弓相。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睹罗绵鲜白光净相。其顶上现乌瑟腻沙高显周圆如天盖相。佛告比丘。如是名为三十二相。——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云何当观如来阴马藏相。阴马藏相者。我在家时。耶输陀罗及五百侍女咸作是念。太子生世多诸奇特。唯有一事于我有疑。婇女众中有一女子名修曼那。即白妃言。太子者神人也。毗陀经说。若有神人质性清净。以梵行故身根平满。太子今者似梵行人。纳妃多载其诸婇女奉事历年。不见身根况有世事。复有一女名曰净意。白言大家我事太子经十八年。未见太子有便利患。况有诸欲。尔时诸女各各异说。皆谓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昼寝。皆闻诸女欲见太子阴马藏相。是时太子。誓愿力故应诸女人。安徐转身内衣被发。见金色身光明晃耀双膝暂开。咸睹圣体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诸女欢喜。如此神人实可敬爱。但于我等世情望绝。作是语已悲泣雨泪。尔时太子。于其根处出白莲华。其色红白上一下二三华相连。诸女见已复相谓言。如此神人有莲华相。此人云何心有染着。作是语已噎不能言。是时华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诸女见已更相谓言。太子今者现奇特事。忽有身根如是渐渐如丈夫形。诸女见此满已。情愿不胜悦喜。现此相时罗睺罗母。见彼身根花花相次如天劫贝。一一花上乃有无数大身菩萨。手执白花围绕身根。现已还没如前日轮。此名菩萨阴马藏相。如来今者成菩提道。是大丈夫具男子身。复当为汝显现男相。——乾隆大藏经第426部《观佛三昧海经》第8卷
八十种好
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八十种好:一、无能见顶,二、顶骨坚实,三、额广平正,四、眉高而长形如初月绀琉璃色,五、目广长,六、鼻高圆直而孔不现,七、耳厚广长埵轮成就,八、身坚实如那罗延,九、身分不可坏,十、身节坚密,十一、合身回顾犹如象王,十二、身有光明,十三、身调直,十四、常少不老,十五、身恒润泽,十六、身自将卫不待他人,十七、身分满足,十八、识满足,十九、容仪具足,二十、威德远震,二十一、一切向不背他,二十二、住处安隐不危动,二十三、面门如量不大不长,二十四、面广而平,二十五、面圆净如满月,二十六、无瘁容,二十七、进止如象王,二十八、容仪如狮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鹅王,三十、头如摩陀那果,三十一、身色光悦,三十二、足趺厚,三十三、爪如赤铜叶,三十四、行时印文现地,三十五、指文庄严,三十六、指文明了不暗,三十七、手文明直,三十八、手文长,三十九、手文不断,四十、手足如意,四十一、手足红白色如莲华,四十二、孔门相具,四十三、行步不减,四十四、行步不过,四十五、行步安平,四十六、脐深厚状如盘蛇团圆右转,四十七、毛色青红如孔雀项,四十八、毛色润净,四十九、身毛右靡,五十、口出无上香身毛皆尔,五十一、唇色赤润如频婆果,五十二、唇润相称,五十三、舌形薄,五十四、一切乐观,五十五、随众生意和悦与语,五十六、于一切处无非善言,五十七、若见人先与语,五十八、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乐,五十九、说法随众生语言,六十、说法不著,六十一、等观众生,六十二、先观后作,六十三、发一音答众声,六十四、说法次第皆有因缘,六十五、无有众生能见相尽,六十六、观者无厌,六十七、具足一切音声,六十八、显现善色,六十九、刚强之人见则调伏,恐怖者见即得安隐,七十、音声明净,七十一、身不倾动,七十二、身分大,七十三、身长,七十四、身不染,七十五、光遍身各一丈,七十六、光照身而行,七十七、身清净,七十八、光色润泽犹如青珠,七十九、手足满,八十、手足德字。——乾隆大藏经第9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第7卷
云何八十种好。所谓指爪狭长光润薄净好。手指足指纤圆佣直骨节不现好。手足各等指间充密好。手足如意柔软好。筋脉坚固深隐不现好。两踝不现好。行步直进如龙象王好。行步齐肃如师子王好。行步安平如牛王好。进止仪雅如鹅王好。凡所回顾举身随转好。肢节佣圆妙善具足好。骨节无隙如龙蟠好。膝轮坚固妙好庄严好。隐处文约圆满清净好。身皮柔软光净离垢好。身容敦肃无诸怖畏好。肢节稠密安布妙善好。身肢安定不掉动好。身相光净周匝端严好。周匝身光恒自照耀好。腹形方正柔软不现好。脐深圆妙清净殊异好。脐厚妙好无[穴/爪]凸好。皮肤清净无诸垢染好。手足充满好。手文不断好。唇如频婆果好。面门如量端严好。舌相广薄好。梵音深远好。梵音美妙具足好。鼻高修直好诸齿方整好。诸牙圆白好。眼睛青白分明好眼如青莲华叶好。眼睫稠密不白好。双眉长软好双眉绀琉璃色好。双眉高显光润好。耳厚相称轮埵圆满好。两耳齐平好。容仪广大皆生敬爱好。额广平正好。身分上半无比对好首发修长稠密绀青好。首发香洁好。首发无交杂好。首发无褫落好。首发光滑尘垢不住好。身分充实喻那罗延好。身体广大端直好。诸窍清净好。身肢无等好。众观无厌足好。面如满月好。唯向不背好。面貌熙怡好。身肢无垢好。面门常香好。毛孔常香好。首如末达那好。身毛光净如孔雀项毛好。梵音称量应理无差好。顶骨无人得见好手足指约如赤铜好。行时去地四指能现印文好。自侍不待他卫好。恶心见喜恐怖见安好。音声和悦随众生意好。随有情类言音意乐好。一音说法随类各悟好。次第说法必有应缘好。观诸众主无憎爱好。先观后作轨范具足好。不可观尽相好好。顶骨坚实好。容颜不老好。手足胸臆有喜旋德好。——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佛身复有八十种好。云何名为八十种好。一者指甲红赤。二者指甲隆起。三者指甲滑净。四者指甲满足。五者指团圆。六者指纤直。七者指间密。八者指净洁。九者手足肥腻。十者手足里赤。十一者手足平等。十二者手足内满。十三者掌文深现。十四者掌文端直。十五者掌文纤长。十六手足润泽。十七掌文不乱。十八踝骨不现。十九膝头圆满。二十膝次第满足。二十一行步齐正。二十二师子王行。二十三鹅王行。二十四龙王行相。二十五牛王行相。二十六行不顾视。二十七行步不乱。二十八半身正直。二十九佛身过人。三十一切满足。三十一佛身皆好。三十二身体平正。三十三身体满足。三十四身体正直。三十五身体滑泽。三十六身次第大小。三十七身体净洁。三十八身体柔软。三十九身体寂静。四十身体紧细。四十一身体紧密。四十二身体端严。四十三诸根方正。四十四身色不黑。四十五身体无黡。四十六身毛净洁。四十七腹相团圆。四十八腹无横文。四十九身体明净见诸色像。五十脐深。五十一脐孔团圆。五十二脐文右旋。五十三脐孔不凹。五十四脐口不长。五十五脐口不短。五十六脐毛下连。五十七得龙牙相。五十八牙不过唇。五十九四牙团圆。六十四牙锋利。六十一四牙纤长。六十二四牙齐密。六十三舌广柔软。六十四舌色赤好。六十五梵声深妙。六十六象王声。六十七迦陵频伽声。六十八齿根肉满。六十九鼻不下垂。七十鼻高修长。七十一鼻孔净洁。七十二鼻修方广。七十三目好广大表里滑净。七十四眼睛黑光。七十五目睫次第。七十六眉如半月圆廓修长。七十七眉毛黑泽长短随次。七十八眉毛纯色滑净光明。七十九耳普垂埵内外俱净。八十头发细软右旋不乱次第纤长一切皆好。毗舍佉。是名如来随相之好有八十种。——乾隆大藏经第502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
云何为八十随形好?一者、无见顶;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现;三者、眉如初生月绀琉璃色;四者、耳轮埵成;五者、身坚实如那罗延;六者、骨际如钩锁;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者、膝骨坚著圆好;十一者、身净洁;十二者、身柔软;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长纤圆;十五者、指文庄严;十六者、脉深;十七者、踝不见;十八者、身润泽;十九者、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者、身满足;二十一者、识满足;二十二者、容仪备足;二十三者、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者、威震一切;二十五者、一切乐观;二十六者、面不大长;二十七者、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者、面具足满;二十九者、唇赤如频婆果色;三十者、音响深;三十一者、脐深圆好;三十二者、毛右旋;三十三者、手足满;三十四者、手足如意;三十五者、手文明直;三十六者、手文长;三十七者、手文不断;三十八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者、面广姝好;四十者、面净满如月;四十一者、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者、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者、口出无上香;四十四者、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者、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者、行法如鹅王;四十七者、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者、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者、牙利;五十者、舌色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红色;五十三者、毛洁净;五十四者、广长眼;五十五者、孔门相具;五十六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者、脐不出;五十八者、腹不现;五十九者、细腹;六十者、身不倾动;六十一者、身持重;六十二者、其身大;六十三者、身长;六十四者、手足洁净软泽;六十五者、边光各一丈;六十六者、光照身而行;六十七者、等视众生;六十八者、不轻众生;六十九者、随众生音声不过不减;七十者、说法不著;七十一者、随众语言而为说法;七十二者、一发音报众声;七十三者、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者、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者、观者无厌足;七十六者、发长好;七十七者、发不乱;七十八者、发旋好;七十九者、发色如青珠;八十者、手足有德相。须菩提,是为八十随形好佛身成就。——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27卷
如是佛身所有随好。略说其数有八十种。一者肉髻高显无能见顶。二者鼻高修直孔不外现。三者眉如初月又绀青色。四者耳轮埵成。五者身坚如那罗延。六者骨节相连如钩锁。七者行时去地四寸印文成就。八者身回如象王。九者甲如赤铜薄而光泽。十者膝骨圆好。十一者身常鲜洁。十二者肤体柔软。十三者身体端直。十四者手指纤长。十五者指文严丽。十六者筋脉潜隐。十七者身色润好。十八者踝不露现。十九者身不逶迤。二十者身相圆满。二十一者识清净。二十二者威仪备足。二十三者住处安隐无能动摇。二十四者威振一切。二十五者众生乐见。二十六者面不狭长。二十七者容色不挠。二十八者面相姝广。二十九者唇色如频婆果。三十者音声深远。三十一者脐深圆好。三十二者脐分右旋。三十三者手足圆满。三十四者手足从心所作。三十五者手足文明彻。三十六者手足文不断。三十七者手足光有五彩。三十八者众生见皆喜悦。三十九者面如满月。四十者先意与语。四十一者毛孔出无上香。四十二者足下平满。四十三者威容如师子王。四十四者进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步如鹅王。四十六者首如摩陀那。四十七者身极端正。四十八者一切声相具足。四十九者牙利鲜白。五十者舌色如赤铜。五十一者舌薄而长。五十二者诸根清净。五十三者身色光洁。五十四者手足润泽。五十五者手足有德相。五十六者面门相具。五十七者手足掌如红莲。五十八者腹不现。五十九者脐不出。六十者腰细称形。六十一者身毛上靡。六十二者身持重。六十三者臆前有室利婆瑳像。六十四者身相洪大。六十五者手足柔软。六十六者圆光一寻。六十七者常光照身。六十八者等视众生。六十九者不轻众生。七十者应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一者说法不着。七十二者一音普遍同众生语。七十三者说法有因缘。七十四者一切众生无能尽观。七十五者行顺于右。七十六者无嗔状。七十七者发长好。七十八者发不乱。七十九者发右旋。八十者发青绀。……随相复有八十。一者梵王像二者帝释像。三者提头赖吒像。四者毗楼勒叉像。五者毗楼博叉像。六者毗沙门像。七者水天像。八者日天像。九者月天像。十者火天像。十一者风天像。十二者龙王像。十三者仙人像。十四者童男像。十五者童女像。十六者贤圣座像。十七者宝幢像。十八者牛王像。十九者功德天女像。二十者山王像。二十一者摩竭大鱼像。二十二者金翅鸟王像。二十三者彪王像。二十四者马王像。二十五者孔雀王像。二十六者共命鸟像。二十七者迦陵频伽像。二十八者翡翠像。二十九者鹦鹉像。三十者蹠俱罗鸟像。三十一者鹅王像。三十二者鸠鸽像。三十三者象王像。三十四者宫殿像。三十五者摩尼珠像。三十六者璎珞像。三十七者大海像。三十八者莲华像。三十九者难陀跋多像。四十者浴池像。四十一者灵茅像。四十二者萨底迦像。四十三者华鬘像。四十四者宝冠像。四十五者尸利婆瑳像。四十六者伞盖像。四十七者江河像。四十八者云天像。四十九者宝剑像。五十者长钩像。五十一者频婆果树像。五十二者指环像。五十三者耳珰像。五十四者金刚杵像。五十五者戈戟像。五十六者矛槊像。五十七者长刀像。五十八者斗轮像。五十九者弓矢像。六十者钺斧像。六十一者罥索像。六十二者耒耜像。六十三者药草像。六十四者乳牛像。六十五者野牛像。六十六者羖羊像。六十七者白拂像。六十八者天鼓像。六十九者金椎像。七十者商佉像。七十一者宝镜像。七十二者大龟像。七十三者冲刃像。七十四者华瓶像。七十五者粉米像。七十六者华树像。七十七者果树像。七十八者雁王像。七十九者轮中师子像。八十者鹿王像。——乾隆大藏经第260部《佛说大乘百福相经》
云何世尊八十种好。佛言。所谓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世尊诸指纤圆佣直。世尊手足各等指间充密。世尊骨节深隐不现。世尊手足如意柔软。世尊筋脉盘结深隐。世尊两踝俱隐不现。世尊行步庠序如龙象王。世尊进止仪雅犹如鹅王。世尊右旋回顾举身随转如龙象王。世尊肢节佣圆妙善安布。世尊容貌敦萧无有所畏。世尊身支安定无有掉动。世尊骨节交络无隙犹如龙蟠。世尊膝轮圆满殊妙。世尊密处清净无垢。世尊肢节稠密坚固。世尊身相周匝端严。世尊身光常自照曜。世尊脐深圆妙殊异。世尊脐厚不窊不凸。世尊身体光洁离垢。世尊皮肤无疣赘等。世尊手掌平满润泽。世尊腹间方正柔软。世尊手纹深长明直不断。世尊唇色丹辉如频婆果。世尊面如满月端严称量。世尊舌相广长遍覆面轮。世尊梵音圆满犹如天鼓。世尊鼻高修直其窍不现。世尊诸齿方整齐密。世尊四牙锋利鲜白。世尊目净绀青青白分明。世尊眼相修广如青莲华叶。世尊上下眼睫齐整稠密。世尊双眉不白长致细软世尊身分上半威严最上如师子王。世尊额广圆满平正殊妙。世尊耳厚修长轮埵圆满。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世尊仪容能令见者无舍无染皆生恭敬。世尊双眉绮靡顺次其色绀青。世尊双眉高显光润犹如初月。世尊首发绀青修长稠密不白。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世尊首发齐整光净。世尊首发坚固不落。世尊首发尘垢不着。世尊身分充实坚固。世尊身相修长端直。世尊诸窍清净妙好。世尊身相势力殊胜无与等者。世尊身相众乐瞻仰无有厌足。世尊面轮修广相称皎洁光净如秋满月。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唯向不背。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无青赤色。世尊肢体清净无垢亦无臭秽。世尊所有身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世尊首相周圆妙好犹如天盖世尊身毛光净绀青如孔雀项红辉绮错。世尊法音随众等闻应理无差世尊顶相无能见者。世尊手足指节分明庄严妙好。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纹。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世尊威德远震一切嗔心见喜恐怖见安。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世尊能观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世尊一音演说诸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世尊相好一切有情不能观尽。世尊顶骨坚实圆满。世尊颜容无衰老相。世尊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八十种好。——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关于见佛
我说诸佛即是法身,以见法故则为见佛,佛不应以色身见。若人信法听法,是人则为信佛亦听佛语。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修行,是人则为见佛,是人名为实语者、法语者、随法行者。——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诸善男子,我身非法、非非法,是名随法行,是名第一法施,所谓不著法、不著非法。何以故?若著法者不名见佛。诸善男子,不著一切法名为见佛。若于一切法中无所见者,是名见佛。何以故?如来不可以法说,不可以非法说,亦不可以法见。所以者何?诸善男子,如经中说:‘汝等比丘,若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能舍法、非法,是名见佛。何以故?如来名为舍一切法者,不贪不受诸法名字,不堕名字法中,何况堕非法名字中!诸善男子,舍离一切法名字,名为如来。能如是见者,名为见如来。何以故?舍离见一切法故,名为见如来。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如实知见一切法故,名为见如来。诸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得,舍离一切法,是中即无戏论,无是法、非法名字,无行无示,是名见如来。若人能如是见法者,是名见如来。若能如是见如来者,是名正见。若异见者名为邪见,若邪见者则为妄见,是人不名为真见。——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诸善男子,真见者断一切语言道,非真非妄,非有非无,离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如是见者名为见如来。何以故?诸善男子,如来不以法性见;见一切法性离者,名为如来。若能如是见者,名为正见。诸善男子,汝等应如是见如来。汝等且观!如我所说观于如来,如是观者,当知一切法皆是如来,当得一切法如,当得一切法实相,当得一切法非虚妄相,当知一切法是如来法,当知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当知一切法是不可思议行处。诸善男子,是故我说一切法是如来行处,如来行处是无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是中无法可行,是故说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一切法行处即是无行处,无行处即是如来行处。何以故?一切法行处无所有故,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一切行处入如来行处则非行处。如来通达证是法故,是名无行处是如来行处。——乾隆大藏经第162部《持世经》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不观受如,不观受性;不观想,不观想如,不观想性;不观行,不观行如,不观行性;不观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住,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无得而得,于一切法第一无著;无真如界,深入真如;无相续见,因本无生,缘无交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如来十力
云何为佛十力?是处不是处,如实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诸禅定、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知他众生种种欲解;知世间种种无数性;知一切到道相;知种种宿命,一世乃至无量劫如实知;天眼见众生乃至生善恶道;漏尽故无漏心解脱如实知。是为佛十力。——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26卷
复何名为十力。谓如来智。于诸有情处非处法。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一处非处智力。如来复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中。所有众生诸业行法。处处所生因缘果报。佛以智力。悉皆了知。是名如来第二业报智力。如来复于诸禅定法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尽诸漏法。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三定力。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根性胜劣种种差别。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四根胜劣智力。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信解种种不同。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五信解智力。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种种界趣差别。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六界趣智力。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乐欲。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七乐欲智力。如来复于过去无量无数世中所有众生种种之事。谓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无数百千万生。如是无数成劫坏劫。其中众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贵贱名字。饮食苦乐。寿量长短。具如是相。如是因缘。如是过去无量世中种种之事。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来第八宿命智力。如来复以清净天眼。观见众生贵贱上下好丑生灭。或生善道。或堕恶趣。而彼众生所作行业。谓身不善业。作诸邪行。口不善业。毁谤贤圣。意不善业。起于邪见。由是因缘。命终之后。堕恶趣中。又复众生。身作善业。不行邪行。口作善业。不谤贤圣。意作善业。起于正见。由是因缘。命终之后。生人天界。如是等事。如来天眼。悉能观见。是名如来第九天眼智力。又复如来。知彼众生诸漏已尽证无漏解脱智慧解脱。以自通力。证如是法。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之法。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来第十漏尽智力。如是十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由十力故。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法轮。——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如来十力。所谓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知众生性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胜解智力。遍趣行智力。净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漏尽智力。——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如来十力。佛言。所谓处非处智力。因果相应及不相应。如实了知故。自业智力。三世三业。如实了知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皆能了知故。根胜劣智力。信等五根。或软中上。皆能了知故。种种胜解智力。观一切法。胜解明了。皆能通达故。种种界智力。无量世界。种种界性。皆能了知故。遍趣行智力。诸趣遍行。种种差别。皆能了知故。宿住随念智力。过去世境。宿住随念。皆能了知故。生灭智力。诸有情类。生灭因缘。皆能了知故。漏尽智力。根随诸惑。净尽无余故。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如来十力。——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四无所畏
复何名为四无所畏。谓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作师子吼。转妙法轮。无有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而能等者。是名如来一切智无畏。如来已得安乐寂静无上胜处功德果法。诸漏已尽。种习俱亡。是名如来漏尽无畏。如来复为诸声闻众。开示苦道。说离烦恼尽苦边际。是名如来出苦道无畏。如来复为诸声闻。说所有障法。令彼出离。是名如来障道无畏。如是名为四无畏法。——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云何四无所畏。佛言。所谓正等觉无畏。佛于正觉。诸法等觉。诸法皆悉了知。心无所畏故。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阿修罗等。皆悉恭敬。漏尽智无畏。如来诸漏欲染烦恼。皆已尽故。住安隐地。无有惊怖。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梵释诸天转轮圣王。尊重赞叹。出障道无畏。如来通达三乘圣道。于一切法。无有障碍故。心无所畏。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出苦道无畏。如来于无数劫。修习善法。乃能决定出离苦道。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四无所畏。——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十八不共法
云何十八不共法。所谓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未来无碍。知现在无碍。——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十八不共法。所谓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舍心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无碍。知未来无碍。知现在无碍。——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如来十八不共法。佛言。所谓如来无误失。无卒暴语。无种种想。无不定心。无忘失念。无不择舍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定。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世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十八不共法。——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更多经文
佛言。善男子。如来成就大慈无量平等。普及一切有情。如来于一有情行其慈已。于余一切尽有情界。普遍行慈亦复如是。乃至等虚空界所行亦然。而实不能得知如来大慈边际。……如来成就大悲功德。不与一切声闻菩萨同等。如来于一有情行大悲已。于余普遍尽有情界所行亦然。为彼有情广作利益。……如来成就说法无尽。如所成就。若或一劫百劫千劫。乃至无量无数劫中。尔所有情若干种类。名言各异理趣不同。如来同时能为说法。然实不能得知如来说法边际。……如来成就无量问答。若诸有情乃至在于有情数者。同时各以种种差别名句文义。问佛世尊。如来于一刹那一腊缚一牟呼栗多中皆悉能答。然实不能得知如来应答辩才究尽之相。……如来成就禅定无碍境界。正使一切有情悉住十地。彼等有情。同时俱入无数百千三摩地门。如是入时经于无数亿百千劫。所入三摩地各各别异。然亦不能得知如来所有三摩地门及三摩地境界。……如来成就无量色身化门。若诸有情。应以如来色相而得度者。如来于一刹那一腊缚一牟呼栗多中。各各能于彼彼之前现如来身。若诸有情应以别异色相而得度者。如来于刹那中。悉现种种别异之身。……如来成就无量天眼境界。若有有情具天眼光明非肉眼者尽有情界。彼如是等诸有情类。超过算数思惟较计。是等世界。如来悉能一一观见。如观掌中庵摩勤果。……如来成就无量天耳境界若无边世界充满其中。如前所说一切有情。彼如是等诸有情类。同于一刹那中。俱时发声音韵诘曲各各差别。如来悉能同时闻彼一一音声各各解了。……如来成就无量胜智。假使无量无边尽有情界等虚空界诸有情类。各各思惟各各计度。随其种种思惟计度。各各造业差别不同。如来于一刹那一腊缚一牟呼栗多中。悉能了知此类有情如是思惟。此类有情如是计度。此类有情造如是业得如是果。如来以其三世无碍清净智力而悉能知。善男子。如来常住三摩呬多。不离三摩呬多。何以故。如来无失念故。诸根不散乱故。无异思惟故。已断一切烦恼故。如来寂静极寂静故。善男子。若有烦恼心即散乱。心散乱故。不能积集一切善法。是故如来已断烦恼。离诸尘染得诸漏尽。获一切法平等自在。成办三摩地三摩钵底境界胜行善男子。如来于一一威仪道。一一三摩地常所修行。乃至入涅槃时所行无失。况复一三摩呬多。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数劫积集功德。是故如来所有功德。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不可计。——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现足下轮。三者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者见地有虫蚁故。二者地有生草故。三者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者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蚁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者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者佛为菩萨时。通利道迳。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尔。佛不飞行。有四因缘。一者劝弟子欲令精进。二者欲令弟子听经。三者报宿命恩。四者现相。是故不飞行。佛在世时。诸天鬼神龙人民。皆到佛所听经。数千百重。行坐前后皆见佛面。所以者何。佛前世时。言语无前后。是故无不见佛面者。人卧皆随佛所首。用佛尊故。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缘。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饥。三者欢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痒思想生死识。是为四。——乾隆大藏经第680部《佛说处处经》
佛得顶中光明者。有三因缘。一者然灯施佛寺。二者爱乐明经。三者解人疑结。佛举右手。有四因缘。一者用恶人无反复故。二者以善人有反复故。三者现教。四者语人无作恶。佛举右手复有四因缘。一者欲令十方人皆来学道随行意。二者为欲示人我所行福。今得是相。三者劝人皆令持戒。四者威仪自尔。亦为不欲见人恶态。是故举一切右手。——乾隆大藏经第680部《佛说处处经》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熖,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乾隆大藏经第142部《维摩诘所说经》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定法。何等为十。一切诸佛。定于兜率天尽其寿命。一切诸佛。定示现处胎满十月生。一切诸佛。定舍宫馆乐行出家。一切诸佛。定坐菩提树下觉一切法。一切诸佛。定一念中觉一切佛法。于一切世界。普现如来神力自在。一切诸佛。定随时教化转正法轮。一切诸佛。定知随时种诸善根为彼授记。一切诸佛。定随应时不失佛事。一切诸佛。定知菩萨功德具足而为授记。一切诸佛。定随众生一切问难。于一念中悉能善答。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定法。——乾隆大藏经第83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2卷
佛世尊者。不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法。不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行身业不发语业不起意业。如是于一切处无所行。善男子。一切所行皆悉如化。……一切诸法皆幻化相。……所有一切如来皆幻化相。——乾隆大藏经第920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于佛境界者,以无所入而为方便乃能悟入。”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诸见平等故;无相境界得菩提,诸相平等故;无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无作境界得菩提,诸行平等故。童子,我于无生无起无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为平等故。”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无为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无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也。”——乾隆大藏经第42部《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乾隆大藏经第10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