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时空寿长成住坏空

  • juezhao
  • Oct 19, 2021
  • 44 min read

 

时空


何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云何建立三世。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若诸果法。若已灭相是过去。有因未生相是未来。已生未灭相是现在。——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3卷



十方有无量诸佛佛土,佛土与佛土之间,也存在着时间上的相对性。譬如此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夜。可参考佛经原文:此娑婆世界。满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彼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刹一昼夜。——乾隆大藏经第876部《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更多的佛土与佛土之间在时间上的相对性,可参考佛经原文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法野菩提道场。坐金刚摩尼宝师子之座。有菩萨摩诃萨众。周匝围绕。复有十佛刹百千俱胝那由他众。听佛说法。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思议光王。即从座起。瞻视大会诸菩萨已。而白众言。汝诸佛子。今当谛听。此娑婆世界。满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彼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刹一昼夜。佛子。彼极乐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阿儞弭沙世界。缚日啰(二合)娑誐啰钵啰摩哩那曩如来佛刹一昼夜。佛子。彼阿儞弭沙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不退轮光明世界。敷莲花身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不退轮光明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无尘世界。法王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无尘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灯光世界。师子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灯光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善光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善光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难胜世界。法敷身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难胜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谟贺世界。一切通意王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谟贺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现圆光世界。赞叹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如是一切世界。依劫算数过十佛刹百千俱胝那由他微尘数劫已。有世界名莲花吉祥。彼佛世尊名贤吉祥。是彼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有菩萨地名普行地行。如是无量菩萨行。佛子。若复有人于此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受持读诵。为他解说。彼人命终。十方佛刹恒河沙数。诸佛如来。悉皆现前。满彼有情一切所愿。佛说此经已。不思议光王菩萨及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乾隆大藏经第876部《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庄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善男子,如是世界展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后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德世界贤德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治殊胜普贤行地。——乾隆大藏经第91部《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在此娑婆世界中,人、天之间,也存在着时间上的相对性: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50年,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100年,欲界第三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200年,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弥勒净土所在)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400年,欲界第五天(化乐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800年,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1600年。









寿长


四大洲人中,东胜神洲寿长250岁、南赡部洲寿长变化不定、西牛贺洲寿长500岁、北俱芦洲寿长1000岁。其中,南赡部洲寿长随增劫、减劫变化不定,增劫中,从10岁增至80000岁(亦有经文为84000岁或无量寿),减劫中从80000岁(亦有经文为84000岁或无量寿)减至10岁。增劫中,每百年增1岁,减劫中,每百年减1岁。四大洲人,除了北俱芦洲人为定寿,能活足1000岁,没有中夭,其余三洲人,都有中夭(横死)。


我们地球人属于四大洲中的南赡部洲,寿长变化不定。目前处于减劫(第九小劫)中,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人寿为百岁,寿长每过一百年减1岁,一直减到10岁为止,然后开始增劫,每过一百年人寿增1岁,直到80000岁(亦有经文为84000岁或无量寿),再开始减劫。


欲界六天寿长:四天王天寿长500岁,忉利天(三十三天)寿长1000岁,夜摩天寿长2000岁,兜率天寿长4000岁,化乐天寿长8000岁,他化自在天寿长16000岁。其中1岁(1年)亦有12月、每月30天。


根据之前所述的时间相对性推算:在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活500岁的时间长度(500*12*30*50),相当于地球900万年,依此类推,欲界第二天(忉利天)活1000岁的时间长度(1000*12*30*100),相当于地球3600万年,欲界第三天(夜摩天)活2000岁的时间长度(2000*12*30*200),相当于地球1.44亿年,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活4000岁的时间长度(4000*12*30*400),相当于地球5.76亿年,欲界第五天(化乐天)活8000岁的时间长度(8000*12*30*800),相当于地球23.04亿年,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活16000岁的时间长度(16000*12*30*1600),相当于地球92.16亿年。


色界诸天与无色界诸天,寿长以劫为计数单位。不同经文稍有出入:

色界初禅天:梵众天寿长半劫、梵辅天寿长1劫、大梵天寿长1劫半

色界二禅天:少光天寿长2劫、无量光天寿长4劫、光音天寿长8劫

色界三禅天:少净天寿长16劫、无量净天寿长32劫、遍净天寿长64劫

色界四禅天:少广天寿长125劫、无量广天寿长250劫、广果天寿长500劫、无想天寿长500劫、无烦天寿长1000劫、无热天寿长2000劫、善现天寿长4000劫、善见天寿长8000劫、

色究竟天寿长16000劫、

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寿长20000大劫、识无边处天寿长40000大劫、无所有处天寿长60000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长80000大劫(亦有经文为84000大劫)


寿建立者。谓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于一时寿无量岁。或于一时寿八万岁。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东毗提诃人寿量决定二百五十岁。西瞿陀尼人寿量决定五百岁。北拘卢洲人寿量决定千岁。又人间五十岁是四大王众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诸天众寿量五百岁。人间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说。彼诸天众寿量千岁。如是所余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寿量。各增前一倍。又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大那落迦寿五百岁。以四大王众天寿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寿量。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大那落迦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大那落迦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大那落迦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有情寿一中劫。非天寿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饿鬼寿量不定。又寒那落迦于大那落迦。次第相望寿量近半。应知又近边那落迦独一那落迦受生有情寿量不定。梵众天寿二十中劫一劫。梵前益天寿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寿八十中劫二劫。自此以上余色界天寿量相望各渐倍增。唯除无云。当知彼天寿减三劫。空无边处寿二万劫。识无边处寿四万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除北拘卢洲。余一切处悉有中夭。又人鬼傍生趣有余滓身。天及那落迦。与识俱没无余滓身。——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成住坏空


一大劫:四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一中劫:20小劫。在住劫中,减劫与增劫交替出现各10次,共计20小劫(10减、10增交替出现),最初是减劫、最后是增劫。


通常认为,一个大劫由成、住、坏、空四中劫组成,而一中劫有20小劫构成,所以一大劫为80小劫。不过不同的经文,对于劫的描述和定义,存在着一些差异。就笔者所阅读到的经文来说,除了住劫有20小劫之外,成劫的标准是无间地狱的形成,并无明确的时间长度,而坏劫、空劫亦是,可能是经过无量时。在坏劫中,欲界整个都会被破坏,从地狱开始,最先消失。而成劫中,地狱也是最后形成,其形成是成劫结束,住劫开始的标志。


娑婆世界中,成、住、坏、空,所涉及的范围,因灾而异。火灾起时,欲界及色界初禅天全部坏空,水灾起时,欲界及色界初禅天二禅天全部坏空,风灾起时,欲界及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全部坏空。色界四禅天,不受任何影响,有情于彼生时死时,所住天宫随起随灭。


三灾顺序如下: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水灾-7次火灾-1次风灾。计为56次火灾、7次水灾、1次风灾。


此劫之初,众生来自光音天(色界二禅天),初来者都是化生,自身具有光明,能飞行,无男女之分别,随饮食此间之物,逐渐出现男女两根,行非梵行,形成夫妻之名,转变为胎生。详见: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10卷、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第10卷。


一般认为,目前人类所处阶段为减劫(第九小劫),在减劫中,人寿每过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人寿百岁,目前人寿可以依此推算(按照佛陀降世的时间约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来算,如果当时是人寿百岁,那么如今又过去了近2500年左右,人寿大概只有75岁左右了)。到人寿30岁时,俭灾(饥荒)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到人寿20岁时,病灾(瘟疫等)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到人寿10岁时,刀灾(相互残害)极经七日方乃得过。


至于为什么有些人长寿,有些人短命,长寿可能是一种福报,而地球人所在的南赡部洲,并非如同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该洲寿长为定寿千岁且无中夭),死有寿尽而死,福尽而死,也有横死,短命或许是横死造成的,横死有多种因缘,详见:乾隆大藏经第760部《佛说九横经》、乾隆大藏经第166部《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关于增劫与减劫,详见: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乾隆大藏经第538部《中阿含经》第15卷。在增劫中,不善法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善法不断增加;减劫中,善法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不善法不断增加。


佛告比丘:“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云何为四?一者、世间灾渐起,坏此世时,中间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二者、此世间坏已,中间空旷,无有世间,长久迥远,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坏,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是为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计量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譬如世界将欲坏时。法如是故。自然演出四种音声。何等为四。一曰汝等当知。初禅安乐离欲嗔恚。远离欲界。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初禅。舍欲界身生梵天处。二曰汝等当知。二禅安乐离于觉观。无觉无观远离梵身。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二禅。舍梵世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当知。三禅安乐离于喜爱。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三禅。舍光音身生遍净天。四曰汝等当知。四禅安乐远离众苦。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四禅。舍遍净身生果实天。佛子。是为世界将欲坏时。法如是故。自然出生四种音声。——乾隆大藏经第83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5卷








穿越时空


从时间的相对性上来说,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上50年,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上的100年。……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地球的1600年。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进入天界的入口,在天界待上一些时日,然后再回人间,会发生什么情况?


中国古代确实有这样的穿越记录:某人入山误入仙境,仅仅停留半天时间,回家途中,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一问路人才发现时代早已变迁,已经过去几十年间了,推测可能是进入类似天界的时空了。辗转找到自己的子孙后辈,发现皆已年迈,而自身却无丝毫变化。


从上述记录,可以读到这样几个结论:

时间的相对性,是真实的。

穿越的人,并没有因为穿越到几十年后,而瞬间变老。在天界停留的半天,感受上与人间的半天并无实质上的差异,但回来后,人间确实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说明时间的相对性。寿长是寿长,有独立的法则支配着。

穿越者无法回到原来的时间点,因为一旦穿越,进入到的未来,已经成为当下,而原先的当下乃至那个时间点之后的部分未来,早已成为过去。按照佛教的说法,过去为已灭相,当下为已生未灭相,未来为未生相。一旦进入所谓的未来,对于穿越者来说,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就是当下了,而回到过去,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尽管有宿命通的能力,可以知晓过去,但却无法回到过去。

一般能误入仙境的,都有一定缘,没有缘,基本不可能找到类似的入口。


故事白话文如下:

相传晋朝太始年间,有一个姓蓬名球、字伯坚的年轻人,到贝丘西边的玉女山砍柴,玉女山林木参天、人迹罕至,砍着砍着,忽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他很好奇,就迎着风向前寻找,不知不觉走到了北山。北山那里广无边际,循着曲折幽深的小径走去,眼前矗立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宏伟又宽阔,十分壮观。蓬球蹑手蹑脚的,偷偷溜了进去。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五棵姿态秀丽的玉树;再稍往前一点,又看见了四名美丽端庄的女子,这些女子美若天仙,其样貌仿佛不是一般人间女子,她们正一起在堂上玩着弹棋。乍见蓬球,四人都惊讶地站了起来,异口同声询问蓬球:“蓬君因何缘故能来到这里呢?”蓬球回答:“我是随着一股香气寻找到这儿来的。”四名女子一听,也没多说什么,就又回去玩了。过了一会儿,一名年纪较小的女子上楼去弹琴,那些留下来继续玩的女子们就呼唤她:“元晖啊!你为什么独自上楼,不玩了呢?”此时,蓬球站在树下观看,觉得肚子稍微有点饿了,就用舌头去舔舐树叶上即将滴下的露珠,颇为清凉甘甜。忽然,有一名女子乘着鹤从天而降,冲着她们气愤地说:“玉华!你们为何留下这个俗人?王母娘娘已经命令王方平到各仙室巡察了,可能很快就要来了。”蓬球害怕极了!就一溜烟跑出大门。可是当回头一看的时候,忽然那座大宫殿和仙女们全部都消失不见了。他循着原路回到家里,没有想到景物已非、人事全变,时间竟然过去了几十年,已经到了建平年间,他以前居住过的房子和邻家房舍,全部变为一片废墟!

原文如下:

贝丘西有玉女山。传云,晋太始中,北海蓬球,字伯坚,入山伐木,忽觉异香,遂溯风寻至北山。廓然宫殿盘郁,楼台博敞。球入门窥之,见五株玉树﹔复稍前,有四妇人,端妙绝世,共弹棋于堂上。见球俱惊起,谓球曰:“蓬君何故得来?”球曰:“寻香而至。”遂复还戏。一小者便上楼弹琴,留戏者呼之曰:“元晖何为独升楼?”球树下立,觉少饥,乃以舌舐叶上垂露。俄然有一女乘鹤而至,迎恚(恚,原作惠。据明抄本改)曰:“玉华,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王母即令王方平行诸仙室。”球慎而出门,回顾,忽然不见。至家乃是建平中,其旧居闾舍,皆为墟矣。(出《酉阳杂俎》)


再说一则故事:据说,曾经有高僧相约,如果谁先往生兜率天(欲界第四天),见到弥勒菩萨后,要回来告诉在世者。相传,一位高僧是世亲菩萨,先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在),另一位高僧是无著菩萨,在人间等待多年,而杳无音信,直到多年后的一天,世亲菩萨按照约定,回来与无著菩萨见面,告知了兜率天中弥勒菩萨与众说法的种种。无著菩萨疑惑道:“为何那么久才回来,苦等多年已。”世亲菩萨解释道,自己一往生,在见到弥勒菩萨旋绕礼毕后,立刻就赶回来了。无奈,两地时间不同。据佛经所描述,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400年,看来确实如此。(亦即在兜率天哪怕仅仅停留半天功夫,人间也将流逝200年。)































此次劫初此间起源


婆悉吒,今当为汝说四姓本缘。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躁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婆悉吒,当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象现于虚空,然后方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好丑端正,于是始有。其端正者,生骄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忿诤,是时甘泉自然枯涸。——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其端正者,生骄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是时地肥遂不复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其后此地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色转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端正丑陋,迭相是非,遂生诤讼,地肥于是遂不复生。其后此地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于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即排摈驱遣出于人外,过三月已,然后还归。”——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为是。时,彼众生习于非法,极情恣欲,无有时节。以惭愧故,遂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玩习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因不净生,世间胞胎始于是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时,彼众生食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无可穷尽。时,彼众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于我劳勤。今欲并取,以终一日。’即寻并取。于后等侣唤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并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随意。’彼人复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储积。我今亦欲积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储三日余粮。有余众生复来语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积三日余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复念:‘此人黠慧,先积余粮,以供三日。吾当效彼,积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时,彼众生竞储积已,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时,彼众生见此不悦,遂成忧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为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世久住。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时共食之。食之转久,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由是食故,使我等颜色有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甘泉自然枯竭。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颜色悦泽。众生于是复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生。其后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多食色粗,少食色悦,复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现。更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时我曹等复取食之,久住于世。其懈怠者,竞共储积,由是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今当如何?’复自相谓言:‘当共分地,别立标帜。’即寻分地,别立标帜。——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婆悉吒,由此因缘,始有田地名生。彼时众生别封田地,各立疆畔,渐生盗心,窃他禾稼。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后,勿复尔也。’其彼众生犹盗不已,其余众生复重呵责而犹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盗他物。’其人复告:‘此人打我。’时,彼众人见二人诤已,愁忧不悦,懊恼而言:‘众生转恶,世间乃有此不善,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烦恼苦报堕三恶道,由有田地致此诤讼。今者宁可立一人为主以治理之,可护者护,可责者责。众共减米,以供给之,使理诤讼。’——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时,彼众中自选一人,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语之言:‘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众人即共集米供给。时,彼一人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已,皆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于是世间始有刹利名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时,彼众中独有一人作如是念:‘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舍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舍居家,入于山林,寂默思惟,至时持器入村乞食。众人见已,皆乐供养,欢喜称赞:‘善哉!此人能舍家居,独处山林,静默修道,舍离众恶。’于是,世间始有婆罗门名生。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惟者,便入人间,诵习为业,又自称言:‘我是不禅人。’于是,世人称不禅婆罗门。由入人间故,名为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有人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是众人名为居士。彼众生中有多机巧,多所造作,于是世间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婆悉吒,今此世间有四种名,第五有沙门众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刹利众中,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而披法服,于是始有沙门名生。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或时有人自厌己法,剃除须发,法服修道,名为沙门。婆悉吒,刹利种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必受苦报。婆悉吒,刹利种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坏命终,必受乐报。婆悉吒,刹利种中,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身行二种,口、意行二种,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悉吒,刹利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中,有剃除须发,法服修道,修七觉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婆悉吒,此四种中皆出明行成就罗汉,于五种中为最第一。——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三灾


佛告比丘:“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有三灾上际。云何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净天,三者、果实天。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又彼坏劫由三种灾。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至梵世。二者水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二静虑。三者风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无灾能坏。由彼诸天身与宫殿俱生俱没故。更无能坏因缘法故。复有三灾之顶。谓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又梵世间寿量一劫。此最后坏亦最初成。当知此劫异相建立。谓梵众天。二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梵前益天。四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云何风灾。谓七水灾过已。复七火灾。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世间。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此之风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所以者何。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从此坏已复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说世间已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三劫


云何火灾能坏世间。谓有如是时。世间有情寿量无限。从此渐减。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彼复受行不善法故。寿量转减乃至十岁。彼复获得厌离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缘寿量渐增乃至八万。如是寿量一减一增合成一中劫。又此中劫复有三种小灾出现。谓俭病刀。俭灾者。所谓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宴会。若遇得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无气势。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又若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疠。灾横热恼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又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更相残害死丧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方乃得过。尔时有情复有三种最极衰损。谓寿量衰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寿量衰损者。所谓寿量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谓其身量极至一搩或复一握。资具衰损者。尔时有情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毼为衣中第一。以铁为庄严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所谓酥蜜油盐等味及甘蔗变味。尔时有情展转聚集起上厌离不复退减又能弃舍损减寿量恶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乐自在皆渐增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四十增减便出住劫。——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佛告比丘:“有三中劫。何等为三?一名、刀兵劫,二名、谷贵劫,三名、疾疫劫。云何为刀兵劫?此世间人本寿四万岁,其后稍减寿二万岁,其后复减寿万岁,转寿千岁,转寿五百岁,转寿三百岁、二百岁,如今人寿于百岁少出多减。其后人寿稍减,当寿十岁,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时,世间所有美味——酥油、蜜、石蜜、黑石蜜,诸有美味皆悉自然消灭;五谷不生,唯有稊稗。是时,有上服锦绫、缯绢、劫贝、刍摩皆无复有,唯有粗织草衣。尔时,此地纯生荆棘、蚊虻、蜂螫、蚖蛇、毒虫,金、银、琉璃、七宝珠玉自然没地,唯有石沙秽恶充满。是时,众生但增十恶,不复闻有十善之名,乃无善名,况有行善者?尔时,人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能为恶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如今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能为善者,则得供养,人所敬待;彼人为恶,便得供养,亦复如是。时人命终堕畜生中,犹如今人得生天上。时人相见怀毒害心,但欲相杀。犹如猎师见彼群鹿,但欲杀之,无一善念;其人如是,但欲相杀,无一善念。尔时,此地沟涧、溪谷、山陵、塠阜,无一平地。时人来恐怖惶惧,衣毛为竖。时,七日中有刀剑劫起,时人手执草木、瓦石,皆变成刀剑;刀剑锋利,所拟皆断,展转相害。其中有黠慧者,见刀兵相害,恐怖逃避,入山林、坑涧无人之处。七日藏避,心口自言:‘我不害人,人勿害我。’其人于七日中,食草木根,以自存活,过七日已,还出山林。时,有一人得共相见,欢喜而言:‘今见生人!今见生人!’犹如父母与一子别,久乃相见,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彼亦如是,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人民于七日中,哭泣相向;复于七日中,共相娱乐,欢喜庆贺。时人身坏命终,皆堕地狱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常怀瞋怒,害心相向,无慈仁故,是为刀兵劫。”佛告比丘:“云何为饥饿劫?尔时,人民多行非法,邪见颠倒,为十恶业;以行恶故,天不降雨,百草枯死,五谷不成,但有茎秆。云何为饥饿?尔时,人民收扫田里、街巷、道陌、粪土遗谷,以自存活,是为饥饿。复次,饥饿时,其人于街巷、市里、屠杀之处及丘冢间,拾诸骸骨,煮汁饮之,以此自存,是为白骨饥饿。复次,饥饿劫时,所种五谷尽变成草木,时人取华煮汁而饮。复次,饥饿时,草木华落,覆在土下,时人掘地取华煮食,以是自存,是为草木饥饿。尔时,众生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所以者何?斯由其人于饥饿劫中,常怀悭贪,无施惠心,不肯分割,不念厄人故也,是为饥饿劫。”佛告比丘:“云何为疾疫劫?尔时,世人修行正法,正见,不颠倒见,具十善行。他方世界有鬼神来,此间鬼神放逸淫乱,不能护人;他方鬼神侵娆此世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使人心乱,驱逼将去。犹如国王敕诸将帅有所守护,余方有贼寇来侵娆,此放逸之人劫于村国;此亦如是,他方世界有鬼神来,取此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驱逼将去。”佛告比丘:“正使此间鬼神不放逸淫乱,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畏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譬如国王、若王大臣,遣诸将帅守卫人民,将帅清慎,无有放逸,他方有强猛将帅,人兵众多,来破村城,掠夺人物;彼亦如是,正使此间鬼神不敢放逸,他方世界有大力鬼神来,此间鬼神恐怖避去,彼大鬼神侵娆此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杀之而去。时,疾疫劫中人民身坏命终,皆生天上。所以者何?斯由时人慈心相向,展转相问:‘汝病差不?身安隐不?’以此因缘得生天上,是故名为疾疫劫,是为三中劫也。”——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阿难陀。又若有人一日持此远离杀生之戒。彼人不生刀兵劫中。若以一诃梨勒布施众僧。彼人不生疫病之劫。若以一盂饮食施于众僧。彼人当得不生饥馑之劫。阿难陀。有三善根无尽无边。处轮回中亦不灭尽当趣涅盘。阿难陀。何等为三。谓于如来而种善根。无尽无边处轮回中。亦不灭尽终趣涅盘。于法于僧而种善根亦无尽无边。处轮回中亦不灭尽。当来必得趣于涅盘。——乾隆大藏经第786部《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以上论述可从下列经文原文摘录中找到出处


人中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四天王寿天上五百岁。复次人中百岁是忉利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忉利天寿天上千岁。复次人中二百岁是盐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盐天寿天上二千岁。复次人中四百岁是兜术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兜术天上寿四千岁。复次人中八百岁是化应声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化应声天上寿八千岁。复次人中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他化自在天上寿万六千岁。——乾隆大藏经小乘论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人中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日一夜。……复次人中百岁是忉利天一日一夜。……复次人中二百岁是盐天一日一夜。……复次人中四百岁是兜术天一日一夜。……复次人中八百岁是化应声天一日一夜。……复次人中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乾隆大藏经小乘论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寿建立者。谓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于一时寿无量岁。或于一时寿八万岁。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东毗提诃人寿量决定二百五十岁。西瞿陀尼人寿量决定五百岁。北拘卢洲人寿量决定千岁。……除北拘卢洲。余一切处悉有中夭。——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论曰。北俱卢人定寿千岁。西牛货人寿五百岁。东胜身人寿二百五十岁。南赡部人寿无定限。劫减最后极寿十年。于劫初时人寿无量。百千等数不能计量。已说人间寿量长短。要先建立天上昼夜。方可算计天寿短长。天上云何建立昼夜。人五十岁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昼一夜。乘斯昼夜三十为月十二月为岁。彼寿五百年。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等四随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持双以上日月并无。彼天云何建立昼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开合建立昼夜。如拘物陀钵特摩等。又依诸鸟鸣静差别。或依天众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已说欲界天寿短长。色界天中无昼夜别。但以劫数知寿短长。彼劫寿短长与身量数等。谓若身量半踰缮那。寿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缮那。寿量一劫。乃至身量长万六千。寿量亦同万六千劫。已说色界天寿短长。无色四天从下如次寿量二四六八万劫。上所说劫其量云何。为坏为成。为中为大。少光以上大全为劫。自下诸天大半为劫。即由此故说。大梵王过梵辅天寿一劫半。谓以成住坏各二十中劫六十中劫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所寿劫量。已说善趣寿量短长。——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论曰。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唯北俱卢定寿千岁。此约处说。非别有情。有别有情不中夭故。谓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及最后有佛记佛使随信法行菩萨轮王母怀彼二胎时。此等如应皆无中夭。——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论曰。从此洲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何缘增位无佛出耶。有情乐增难教厌故。何缘减百无佛出耶。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如其次第。寿命资具极被衰损。由次二浊。善品衰损。以耽欲乐自苦行故。或损在家出家善故。由后一浊衰损自身。谓坏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郁单越人寿命一定无有中夭。命若终时。皆得上生。——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第2卷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我说人中寿命五十岁。四大王天成一昼夜。以彼昼夜。成彼一月十二月成年。以彼长年寿命五百。彼算人间昼夜寿命。……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一百年。彼忉利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忉利天中。寿命一千岁。……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二百年彼夜摩天。为一昼夜。以彼昼夜三十日成月。十二月成年。彼夜摩天寿命二千岁。……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四百年。为彼睹史多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及年。彼睹史多天。寿命四千岁。……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八百年。为彼乐变化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日成月。十二月成年。比较算数。彼乐变化天。寿命八千岁。……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月。十二月成年。比较算数。彼他化自在天寿命一万六千岁。——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梵众天中寿命半劫。此后命终。苾刍应知。梵辅天中寿命一劫。然后命终。大梵天中寿命一劫半。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少光天中寿命二劫然后命终。无量光天寿命四劫。然后命终。极光净天寿命八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少静天中寿命十六劫。然后命终。若无量静天寿命三十二劫。然后命终。若遍静天寿命六十四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若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五劫。此后命终。若福生天寿命二百五十劫。然后命终。若广果天寿命五百劫。然后命终。若无想天寿命亦然。苾刍应知。若无烦天寿命一千劫。然后命终。无热天中寿命二千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善现天中寿命四千劫。此后命终。若善见天寿命八千劫。此后命终。若色究竟天寿命一万六千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空无边处有情寿命二万大劫然后命终。识无边处寿命四万大劫。此后命终。无所有处寿命六万大劫。此后命终。若非想非非想处有情寿命八万大劫。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论曰。四大王等六欲天寿。如其次第为等活等六奈落迦一昼一夜。寿量如次亦同彼天。谓四大王寿量五百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寿五百。乃至他化寿万六千于炎热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如斯万六千岁。极热地狱寿半中劫。无间地狱寿一中劫。傍生寿量多无定限。若寿极长亦一中劫。谓难陀等诸大龙王。故世尊言。大龙有八。皆住一劫能持大地。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寿五百年。寒那落迦云何寿量。世尊寄喻显彼寿言。如此人间佉梨二十成摩揭陀国一麻婆诃量。有置巨胜平满其中。设复有能百年除一。如是巨胜易有尽期。生頞部陀寿量难尽。此二十倍为第二寿。如是后后二十倍增。是谓八寒地狱寿量。此诸寿量有中夭耶。——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论曰。此大三灾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淫。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此三灾顶为在何处。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烂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随何灾上名彼灾顶。何缘下三定遭火水风灾。初二三定中内灾等彼故。谓初静虑寻伺为内灾。能烧恼心等外火灾故。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俱润身如水故。遍身粗重由此皆除故。经说苦根第二静虑灭。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息亦是风。等外风炎故。若入此静虑有如是内灾。生此静虑时遭是外灾坏。何缘不立地亦为灾。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第四静虑何为外灾。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此佛说彼名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有说。彼地有净居天故。彼不遭诸灾所坏。由彼不可生无色天。亦复不应更往余处。若尔彼地器应是常。不尔。与有情俱生俱灭故。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有情于彼生时死时。所住天宫随起随灭。是故彼器体亦非常。所说三灾云何次第。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复七火灾。度七火灾。还有一水。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何缘如是。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其量渐长。由是所居亦渐久住。由此善释施设足文遍净天寿六十四劫。——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如是展转,为恶不已,其寿稍减,当至十岁。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石蜜,诸甘美味不复闻名,粳粮、禾稻变成草莠。缯、绢、锦、绫、劫贝、白氎,今世名服,时悉不现,织粗毛缕以为上衣。是时,此地多生荆棘,蚊、虻、蝇、虱、蛇、蚖、蜂、蛆,毒虫众多。金、银、琉璃、珠玑、名宝,尽没于地,唯有瓦石砂砾出于地上。——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6卷


论曰。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生至外器都尽。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复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坏本处住者。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坏。若时人趣此洲一人无师法然得初静虑。从静虑起唱如是言。离生喜乐甚乐甚静。余人闻已皆入静虑。命终并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尽。是名已坏赡部洲人。东西二洲例此应说。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无能入定离欲。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尔时名为人趣已坏。若时天趣四大王天随一法然得初静虑。乃至并得生梵世中。尔时彼天有情都尽。是名已坏大王众天。余五欲天例同此说。乃至欲界无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坏。若时梵世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二静虑。从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乃至梵世中有情都尽。如是名已坏有情世间。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业尽。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灾能坏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风飘梵烧上地。谓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引生色界火焰。余灾亦尔。如应当知。如是始从地狱渐减乃至器尽总名坏劫。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是器世间将成前相。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宫乃至夜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俱卢牛货胜身赡部。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时有情渐住。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此总名为成已住劫。所余成坏及坏已空并无减增二十差别。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间。后十九中有情渐住。坏中后劫减器世间。前十九中有情渐舍。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劫性是何。谓唯五蕴。经说三劫阿僧企耶精进修行方得成佛。于前所说四种劫中。积何劫成三劫无数。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既称无数何复言三。非无数言显不可数。——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论曰。劫初时人皆如色界。故契经说。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郁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闇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尔时诸人随食早晚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后时有人禀性懒惰。长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由此于稻生我所心。各纵贪情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田分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劫盗过起始于此时。为欲遮防共聚详议。铨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自后诸王此王为首。时人或有情厌居家。乐在空闲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罗门名。后时有王贪吝财物。不能均给国土人民。故贫匮人多行贼事。王为禁止行轻重罚。为杀害业始于此时。时有罪人心怖刑罚。覆藏其过异想发言。虚诳语生此时为首。于劫减位有小三灾。……论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谓中劫末十岁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野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利刀。各逞凶狂互相残害。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是故说言。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由二种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集而死。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于小箧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有聚集。言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彼时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有运筹言亦二因故。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少粗餐。二谓以筹挑故场蕴。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余命。然有至教说治彼方。谓若有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能以一诃梨怛鸡。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此三灾起各经几时。刀兵灾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寿渐增。东西二洲有似灾起。谓嗔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饥渴。北洲总无。前说火灾梵烧世界。余灾亦尔。如应当知。何者为余。今当具辩。——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佛言。汝等谛听。我今说之。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三十一劫。有尸弃佛。毗舍浮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于贤劫中第六劫。有俱留孙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八劫。有迦葉波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九劫。我释迦牟尼佛。出世间。应正等觉。——乾隆大藏经第855部《佛说七佛经》


云何外分若坏若成。谓由诸有情所作能感成坏业故。若有能感坏业现前。尔时便有外坏缘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坏。非如内分由寿量尽。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粗色四大。所成恒相续住。非如内分。又感成器世间业。此业决定能引劫住不增不减。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或过一劫。或复减少。乃至一岁。又彼坏劫由三种灾。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至梵世。二者水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二静虑。三者风灾能坏一切。乃至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无灾能坏。由彼诸天身与宫殿俱生俱没故。更无能坏因缘法故。复有三灾之顶。谓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又梵世间寿量一劫。此最后坏亦最初成。当知此劫异相建立。谓梵众天。二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梵前益天。四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为一劫。即依此劫施设寿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火灾能坏世间。谓有如是时。世间有情寿量无限。从此渐减。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彼复受行不善法故。寿量转减乃至十岁。彼复获得厌离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缘寿量渐增乃至八万。如是寿量一减一增合成一中劫。又此中劫复有三种小灾出现。谓俭病刀。俭灾者。所谓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宴会。若遇得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无气势。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又若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疠。灾横热恼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又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更相残害死丧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方乃得过。尔时有情复有三种最极衰损。谓寿量衰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寿量衰损者。所谓寿量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谓其身量极至一搩或复一握。资具衰损者。尔时有情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毼为衣中第一。以铁为庄严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所谓酥蜜油盐等味及甘蔗变味。尔时有情展转聚集起上厌离不复退减又能弃舍损减寿量恶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乐自在皆渐增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四十增减便出住劫。于最后增已。尔时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如是渐渐乃至没尽。当知说名那落迦世间坏。如那落迦坏。傍生饿鬼坏亦如是。尔时人中随一有情自然法尔所得第二静虑。其余有情展转随学亦复如是。皆此没已生极净光天众同分中。当知尔时说名人世间坏。如人趣既尔。天趣亦然。当于此时五趣世间居住之处。无一有情可得。所有资具亦不可得。非唯资具不可复得。尔时天雨亦不可得。由无雨故大地所有药草丛林皆悉枯槁。复由无雨之所摄故。令此日轮热势增大。又诸有情能感坏劫业增上力故。及依六种所烧事故。复有六日轮渐次而现。彼诸日轮望旧日轮。所有热势踰前四倍。既成七已热遂增七。——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名为六所烧事。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三无热大池。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苏迷卢山及以大地体坚实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即此火焰为风所鼓。展转炽盛极至梵世。又如是等略为三事。一水所生事。谓药草等。由初所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墨及与余影皆不可得。广说如经。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满足二十中劫。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风灾。谓七水灾过已。复七火灾。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世间。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此之风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所以者何。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从此坏已复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说世间已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世间成。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亦复如是。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余一切处渐次亦尔。复从第二灾顶。生第二静虑。余一切处应知亦尔。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最大梵。由独一故而怀不悦便有希望。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如是下三静虑。器及有情世间成已。于虚空中欲界四天宫殿渐成。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又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余如前说。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及傍侧布。由此持水令不散坠。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颷之所冲薄。此地成已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此山成已四宝为体。所谓金银颇胝琉璃。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谓持双山。毗那矺迦山。马耳山。善见山。朅达洛迦山。持轴山。尼民达罗山。如是诸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绕苏迷卢次第而住。苏迷卢量高八万踰缮那。广亦如之。下入水际量亦复尔。又持双山等彼之半。从此次第余六金山。其量渐减各等其半。若下品性者。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并轮围山。此山轮围四洲而住。量等尼民达罗之半。复成非天宫殿。此宫在苏迷卢下。依水而居。复成大雪山及无热池周围崖岸。次成最下八大那洛迦处诸大那洛迦及独一那洛迦寒那洛迦近边那洛迦。复成一分鬼傍生处。四大洲者。谓南赡部洲。东毗提诃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其赡部洲形如车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拘卢洲其形四方。赡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缮那。毗提诃洲量。七千踰缮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踰缮那。拘卢洲量。八千踰缮那。又七金山其间有水具八支德。名为内海。复成诸龙宫。有八大龙并经劫住。谓持地龙王。欢喜近喜龙王。马骡龙王。目支邻陀龙王。意猛龙王。持国龙王。大黑龙王。黳罗叶龙王。是诸龙王由帝释力数与非天共相战诤。其诸龙众类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妙翅鸟中四类亦尔。复有余水在内海外故名外海。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踰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住第四级。苏迷卢顶四隅之上有四大峰。各高五百踰缮那量。有诸药叉。谓金刚手止住其中。——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又持双山于其四面有四王都。东南西北随其次第。谓持国增长丑目多闻。四大天王之所居止。诸余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又近雪山有大金崖名非天胁。其量纵广五十踰缮那。善住龙王常所居镇。又天帝释时来游幸。此中有树名曰善住。多罗树行七重围绕。复有大池名漫陀吉尼。五百小池以为眷属。善住大龙与五百牝象前后围绕游戏其池。随欲变现。便入此池采莲花根以供所食。即于此侧有无热大池。其量深广各五十踰缮那。微细金沙遍布其底。八支德水弥满其中。形色殊妙端严喜见。从此派流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私多。四名缚刍。——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复次于苏迷卢顶处中建立帝释天宫。纵广十千踰缮那量。所余之处是彼诸天村邑聚落。其山四面对四大洲。四宝所成。谓对赡部洲琉璃为面。对毗提诃白银为面。对瞿陀尼黄金为面。对拘卢洲颇胝为面。又赡部洲循其边际有轮王路真金所成。如四大王天。有情膝量没住大海。若轮王出世。如彼膝量海水减焉。又无热池南有一大树。名为赡部。是故此洲从彼得名。次于此北。有设拉末梨大树丛林。四生种类妙翅诸鸟栖集其中。此四大洲各二中洲以为眷属。复有一洲罗刹所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如是器世间成已。有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来生此中。余如前说。此皆由彼感劫初业。此业第一最胜微妙。欲界所摄。唯于此时此业感果。非于余时。尔时有情名劫初者。又彼有色从意所生。如是一切如经广说。彼于尔时未有家宅及诸聚落。一切大地面皆平正。自此以后由诸有情福业力故有地味生。如是渐次地饼林藤。不种粳稻自然出现。无糠无[禾*乞]。次有粳稻。有[禾*乞]有糠。次复处处粳稻丛生。于是有情方现摄受。次由受用味等资缘。有情之类恶色便起光明遂灭。其多食者恶色逾增身极沉重。此诸有情互相轻毁恶法现行。由此因缘所有味等渐没于地。如经广说。复从此缘诸有情类更相顾眄便起爱染。次由能感男女业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递相陵犯起诸邪行。遂为他人之所诃呰。方造室宅以自隐蔽。复由摄受粳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由此缘已更相争夺。不与取法从此而生。即由此缘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便有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戍陀罗众。出现世间。渐次因缘如经广说。又彼依止光明既灭。世间便有大黑闇生。日月星宿渐渐而起。其日轮量五十一踰缮那。当知月轮其量减一。日轮以火颇胝所成。月轮以水颇胝所成。此二轮中。月轮行速及与不定。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闇。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与持双山高下量等。又复日行时有远近。若远苏迷卢立为寒分。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即由此故没有迟速。又此月轮于上稍欹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如如渐侧。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由大海中有鱼鳖等影现月轮。故于其内有黑相现。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量。——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复次于世间四姓生已。方乃发起顺爱不爱五趣受业。从此以后随一有情。由感杂染增上业故。生那洛迦中作静息王。从此无间有那洛迦卒。犹如化生。及种种苦具谓铜铁等。那洛迦火起然后随业有情于此受生。及生余趣。——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寿建立者。谓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于一时寿无量岁。或于一时寿八万岁。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东毗提诃人寿量决定二百五十岁。西瞿陀尼人寿量决定五百岁。北拘卢洲人寿量决定千岁。又人间五十岁是四大王众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诸天众寿量五百岁。人间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说。彼诸天众寿量千岁。如是所余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寿量。各增前一倍。又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大那落迦寿五百岁。以四大王众天寿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寿量。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大那落迦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大那落迦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大那落迦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有情寿一中劫。非天寿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饿鬼寿量不定。又寒那落迦于大那落迦。次第相望寿量近半。应知又近边那落迦独一那落迦受生有情寿量不定。梵众天寿二十中劫一劫。梵前益天寿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寿八十中劫二劫。自此以上余色界天寿量相望各渐倍增。唯除无云。当知彼天寿减三劫。空无边处寿二万劫。识无边处寿四万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除北拘卢洲。余一切处悉有中夭。又人鬼傍生趣有余滓身。天及那落迦。与识俱没无余滓身。——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畜生中寿有弹指顷。半日一日一月一岁十岁一百千万亿岁乃至一劫寿。饿鬼中寿乃至七万岁。人中阎浮提人寿或无数岁。或至十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色界中寿。梵迦夷天寿半劫。梵富楼天寿一劫。摩呵梵天寿一劫半。是谓初禅寿。少光天寿二劫。无量光天寿四劫。光曜天寿八劫。是谓二禅寿。约净天寿十六劫。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劫。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是谓三禅寿。果实天寿一百二十五劫。得德天寿二百五十劫。大果天寿五百劫。无急天寿千劫。无恼天寿二千劫。善观天寿四千劫。快见天寿八千劫。阿迦腻吒天寿万六千劫。是谓四禅寿。——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空处寿二万劫。识处寿四万劫。不用处寿六万劫。有想无想处寿八万劫。是谓无色界寿。——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无间地狱寿命中劫余。上七种地狱。寿命短长不等。苾刍当知。此是地狱寿命较量。劫数受苦毕已。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人中三十昼夜。饿鬼趣中为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长年算数五百。彼饿鬼中方满寿命。——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若四大洲较量算数。北洲千岁。西东二洲如次减半。南洲不定。劫初无量。末后十岁。中间无定。——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当知北俱卢洲。皆无我执。无有分别。因行十善。定寿千岁。从此命终。往生天上。如是北俱卢洲。寿命千岁。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此阎浮提。寿命无定。始从十岁。乃至百千万岁。寿命无量。苾刍应知。阎浮提人。今寿百年。中夭无定。苾刍当知。阎浮提人。长寿百年。苦多乐少。——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我说人中寿命五十岁。四大王天成一昼夜。以彼昼夜。成彼一月十二月成年。以彼长年寿命五百。彼算人间昼夜寿命。当九十洛叉。然后命终。以彼四大王天五百岁寿命。成等活地狱为一昼夜。彼以三十昼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长年算数五百为等活大地狱中有情寿命。以彼五百年。当四大王天五百四十洛叉。即当人间比较算数。计一万六千二百俱胝年。彼等活大地狱中。寿命方尽。——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一百年。彼忉利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忉利天中。寿命一千岁。以彼天中一千年。较量人间算数。当一十八俱胝年。彼天此后命终。尔时佛告诸苾刍言。彼天寿命一千岁。当彼黑绳大地狱中。成一昼夜。彼以三十昼夜。成月及年。彼大地狱中。寿命一千岁。以彼一千年。较量算数。即当人间三万二千四百俱胝年。彼黑绳大地狱中。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二百年彼夜摩天。为一昼夜。以彼昼夜三十日成月。十二月成年。彼夜摩天寿命二千岁。彼当人间算数。计三十六俱胝年。较量寿命彼天然后命终。又以彼天寿二千岁。为众合大地狱中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彼众合大地狱中。寿命二千岁。较量彼处算数。即当人间计三万二千四百俱胝年。彼地狱中。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四百年。为彼睹史多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彼一月及年。彼睹史多天。寿命四千岁。当人间算数计七十二俱胝年。彼天寿量。然后命终。以彼天中寿四千岁。为叫唤大地狱中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月及年。彼叫唤大地狱中。寿四千岁。当睹史多天四千三百二十俱胝年。彼当人间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俱胝年。彼叫唤大地狱中。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人间八百年。为彼乐变化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日成月。十二月成年。比较算数。彼乐变化天。寿命八千岁。比较人间。计一百四十四俱胝年。彼天然后命终。又以彼天寿命八千岁。比较大叫唤大地狱中。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月及年。彼大叫唤大地狱中。寿命八千岁。比较算数。即当人间二十五万九千俱胝年。较量彼寿。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月。十二月成年。比较算数。彼他化自在天寿命一万六千岁。比较算数。当人间二百八十八俱胝年。彼天然后命终。又以彼天一万六千岁。比较炎热大地狱中成一昼夜。以彼三十昼夜成月。十二月成年。彼炎热大地狱中。寿命一万六千岁。较量算数。当人间六十万八千四百俱胝年。彼地狱中。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梵众天中寿命半劫。此后命终。苾刍应知。梵辅天中寿命一劫。然后命终。大梵天中寿命一劫半。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少光天中寿命二劫然后命终。无量光天寿命四劫。然后命终。极光净天寿命八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少静天中寿命十六劫。然后命终。若无量静天寿命三十二劫。然后命终。若遍静天寿命六十四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若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五劫。此后命终。若福生天寿命二百五十劫。然后命终。若广果天寿命五百劫。然后命终。若无想天寿命亦然。苾刍应知。若无烦天寿命一千劫。然后命终。无热天中寿命二千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善现天中寿命四千劫。此后命终。若善见天寿命八千劫。此后命终。若色究竟天寿命一万六千劫。然后命终。苾刍应知空无边处有情寿命二万大劫然后命终。识无边处寿命四万大劫。此后命终。无所有处寿命六万大劫。此后命终。若非想非非想处有情寿命八万大劫。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法野菩提道场。坐金刚摩尼宝师子之座。有菩萨摩诃萨众。周匝围绕。复有十佛刹百千俱胝那由他众。听佛说法。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思议光王。即从座起。瞻视大会诸菩萨已。而白众言。汝诸佛子。今当谛听。此娑婆世界。满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彼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刹一昼夜。佛子。彼极乐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阿儞弭沙世界。缚日啰(二合)娑誐啰钵啰摩哩那曩如来佛刹一昼夜。佛子。彼阿儞弭沙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不退轮光明世界。敷莲花身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不退轮光明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无尘世界。法王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无尘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灯光世界。师子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灯光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善光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善光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难胜世界。法敷身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难胜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谟贺世界。一切通意王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谟贺世界。一大劫较量时分。是现圆光世界。赞叹如来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如是一切世界。依劫算数过十佛刹百千俱胝那由他微尘数劫已。有世界名莲花吉祥。彼佛世尊名贤吉祥。是彼佛刹中一昼夜。佛子。彼有菩萨地名普行地行。如是无量菩萨行。佛子。若复有人于此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受持读诵。为他解说。彼人命终。十方佛刹恒河沙数。诸佛如来。悉皆现前。满彼有情一切所愿。佛说此经已。不思议光王菩萨及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乾隆大藏经第876部《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