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六道三千大千
- juezhao
- Oct 19, 2021
- 36 min read
三界
欲界、色界都存在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色界(无色蕴故称无色界),只存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众生都有色身,无色界众生没有色身(因无色界无色蕴存在)。
欲受欲用欲畜。以是因缘说欲界。无欲有色。以是因缘说色界。无色界四阴。以是因缘说无色界。——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数建立。略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云何数建立。略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三种名堕摄界。非堕摄界者。谓方便。并萨迦耶。灭及无戏论。无漏界。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世尊。云何五蕴。世尊答言。所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比丘是名五蕴。云何五取蕴。佛言。所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是名五取蕴。——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诸比丘。于三界中。有三十八种众生种类。何等名为三十八种。诸比丘。欲界中有十二种。色界中有二十二种。无色界中复有四种。诸比丘。何者欲界十二种类。谓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何者色界二十二种。谓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恼天。善见天。善现天。阿迦腻吒天等。此等名为二十二种。无色界中。有四种者。谓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名四种。——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
云何六十二种有情之类。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陀罗。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仪。二十一不律仪。二十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三离欲。二十四未离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学。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习断者。三十六习诵者。三十七净施人。三十八宿长。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轨范师。四十二亲教师。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宾客。四十五营僧事者。四十六贪利养恭敬者。四十七厌舍者。四十八多闻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随法行者。五十一持经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论者。五十四异生。五十五见谛。五十六有学。五十七无学。五十八声闻。五十九独觉。六十菩萨。六十一如来。六十二转轮王。此转轮王复有四种。或王一洲。或二三四。王一洲者有铁轮应。王二洲者有铜轮应。王三洲者有银轮应。王四洲者有金轮应。云何八位。谓处胎位。出生位。婴孩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处胎位者。谓羯罗蓝等。出生位者。谓从此后乃至耄熟。婴孩位者。谓乃至未能游行嬉戏。童子位者。谓能为彼事。少年位者。谓能受用欲尘乃至三十。中年位者。谓从此位乃至五十。老年位者。谓从此位乃至七十。从此以上名耄熟位。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取缘有。佛言。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谓欲界五趣。及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云何色有。佛言。所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极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比丘。是名色有。云何无色有。佛言。所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名无色有。比丘。如是三种。是谓取缘有。——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云何四禅定地。佛言。所谓离生喜乐地。离诸欲染一切烦恼故。定生喜乐地。已离寻伺降伏障染故。离喜妙乐地。安住方便作利乐行故。舍念清净地。苦乐已离。善恶心伏。非苦非乐念已离故。方便修习圆满清净。比丘。是名四禅定地。云何四无色定。佛言。所谓空无边处定。一切色想俱已远离。平等持心。如实安住故。识无边处定。内识无边。如实安住故。无所有处定。于一切法。皆无所有故。非想非非想处定。粗想非有。细想非无故。比丘。是名四无色定。——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乾隆大藏经第998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界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託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礙,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礙,销礙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礙既销,无礙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欲界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四大洲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阿修罗。阿修罗根据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论述有四种:“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处所建立者。于欲界中有三十六处。谓八大那落迦。何等为八。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烧热。七极烧热。八无间。此诸大那落迦处。广十千踰缮那。此外复有八寒那落迦处。何等为八。一疱那落迦。二疱裂那落迦。三喝哳詀那落迦。四郝郝凡那落迦。五虎虎凡那落迦。六青莲那落迦。七红莲那落迦。八大红莲那落迦。从此下三万二千踰缮那。至等活那落迦。从此复隔四千踰缮那。有余那落迦。如等活大那落迦处。初寒那落迦处亦尔。从此复隔二千踰缮那。有余那落迦应知。又有饿鬼处所。又有非天处所。傍生即与人天同处。故不别建立。复有四大洲如前说。复有八中洲。又欲界天有六处。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时分天。四知足天。五乐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复有摩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复有独一那落迦近边那落迦。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以近边故不别立处。又于人中亦有一分独一那落迦可得。如尊者取菉豆子说。我见诸有情。烧然。极烧然。遍极烧然总一烧然。聚如是等三十六处。总名欲界。——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云何六欲天。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9卷
色界
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色界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色界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色界四禅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复次色界有十八处。谓梵众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第二静虑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第三静虑故。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由软中上品。熏修第四静虑故。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复有诸圣住止不共五净宫地。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杂熏修第四静虑故复有超过净宫大自在住处。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实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色界十七处。梵富楼梵迦夷摩呵梵。少光无量光光曜。少净无量净遍净。果实。得德。大果。不烦。不恼。善观。快见。阿迦尼吒。四禅三种。上中下报。十二处生四禅有漏无漏杂报。五净居圣人生三处。圣人凡夫共生大果处。凡夫得无想定生无想天。无色界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得无色定。是次第生无色处。随定力得生处。是为天道。——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无色界
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复次无色界有四处所或无处所。——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六趣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四大洲人)、阿修罗道(其中阿修罗道如上所述有四种)、天道(欲界六天、色界诸禅天、无色界诸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六道,从《往生论》看,并非所有的佛土都有六道,譬如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没有三恶道。另外,很多佛国净土,也没有三恶道,譬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所陈述的佛国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谈到了: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
云何六趣。所谓天趣人趣修罗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人道。四种人。东弗于逮人。西瞿耶尼人。南阎浮提人。北郁单曰人。欲界四种善行报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四大洲。所谓南赡部洲。西俱耶尼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各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复有二铁轮围。小铁轮围大铁轮围。——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诸比丘。郁单越人寿命一定无有中夭。命若终时。皆得上生。何因缘故。郁单越人得此定寿。命终已后皆复上生。诸比丘。世或有人。专事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坠堕恶道。生地狱中。或复有人。不曾杀生。不盗他物。不行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亦不邪见。以是因缘。身坏命终。趣向善道。生人天中。何因缘故。向下生者。以其杀生邪见等故。何因缘故。向上生者。以不杀生正见等故。或复有人作如是念。我于今者应行十善。以是因缘。我身坏时。当得往生郁单越中。彼处生已。住寿千年不增不减。彼人既作如是愿已。行十善业。身坏得生郁单越中。既于彼处复得定寿。满足千年不增不减。诸比丘。以此因缘。郁单越人得定寿命。诸比丘。何因缘故皆得上生。诸比丘。阎浮洲人以于他边受十善业。是故命终即得往生郁单越界。郁单越人以其旧有具十善业。郁单越中如法行故。身坏命终皆当上生诸天善处。诸比丘。以此因缘。郁单越人上生胜处。诸比丘。郁单越人命行终尽舍寿之时。无有一人忧恋悲哭。唯共舆置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
云何天道。欲界有六天。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第三盐天。第四兜术天。第五尼摩罗天。第六他化自在天。欲界中六种善报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乾隆大藏经第442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三千大千
在此一佛土(娑婆世界)中就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由1000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1000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则由1000个四大洲与欲界六天等构成,换句话说,10的九次方等于10亿,仅仅在此一佛土中,就有10亿个四大洲、10亿个欲界六天等。所谓三千,意指大千、中千、小千。(由于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与现代有别需特别注意:古代的亿=千万,现代的亿=万万。)佛经中:俱胝等于千万。
除此娑婆世界之外,为世人所熟知的佛土有: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等。按照佛经的描述,在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有无量诸佛佛土。
在乾隆大藏经第168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提到了药师七佛的佛土:东方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无胜世界、东方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的妙宝世界、东方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的圆满香积世界、东方无忧最胜吉祥如来的无忧世界、东方法海雷音如来的法幢世界、东方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的善住宝海世界、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
问曰:佛口说一世间无一时二佛出,亦不得一时二转轮王出,以是故,不应现在有余佛。答曰:虽有此言,汝不解其义。佛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一时二佛出,非谓十方世界无现在佛也。——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4卷
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龙种姓。四千大龙种姓。四千金翅鸟种姓。四千大金翅鸟种姓。四千恶道处种姓。四千大恶道处种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十千种种大泥犁。千阎摩王。千阎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摩罗天。千梵世天。诸比丘。于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强。无能降伏。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语已。即生我慢。如来不尔。所以者何。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起成立。诸比丘。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诸比丘。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众生所居。——乾隆大藏经第545部《起世因本经》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尔所四天下世界。有千日月。诸比丘。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龙种姓四千大龙种姓。四千金翅鸟种姓四千大金翅鸟种姓。四千恶道处种姓四千大恶道处种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十千种种大泥犁。千阎摩罗王。千阎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多啰究留。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诸摩啰天。千梵世天。诸比丘。彼梵世中有一梵主。威力最强无能降者。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语言。即生我慢。如来不然。所以者何。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成此世。诸比丘。如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也外国人顶上结少许长发为髻)。名千世界。诸比丘。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诸比丘。如一第二中千世界。尔所中千一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一时转合。一时转合已而还复散。一时转散已而复还合。一时转合已而安住。如是世界周匝转烧。名为败坏。周匝转合。名为成就。周匝转住。名为安立。是为无畏一佛刹土众生所居。——乾隆大藏经第546部《起世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游行,照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须弥山、千弗婆提、千阎浮提、千拘耶尼、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小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中千世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中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乾隆大藏经第540部《杂阿含经》第16卷
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诸优婆塞当知:阎浮里地东西广七千由旬,南北长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纵广八千由旬,如半月形。弗于逮纵广九千由旬,土地方正。郁单越纵广十千由旬,土地圆如满月。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满其中,如似稻、麻、丛林,其数如是,犹不能得动如来毫毛,况复得害于如来?终无此事!则舍四天下,复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海水、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兜术天、千艳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满其中伊罗钵龙王,犹不能动如来一毛,况复此象欲害如来哉?终无是处。所以然者?如来神力不可思议,如来出世,终不为人所伤害也。汝等各归所在,如来自当知此变趣。”——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第9卷
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生、一时灭。有人言:“住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即此世界有其三种。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二中千界。谓千小千。三大千界。谓千中千。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犹如天雨注如车轴无间无断。其水连注堕诸方分。如是世界遍诸方分。无边无际正坏正成。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来于中现成正觉。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于中五趣可得。谓那洛迦傍生饿鬼人天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复有六种依持。复有十种时分。谓时年月半月日夜刹那怛刹那腊缚目呼剌多。复有七摄受事。复有十种身资具。复有十种受欲者。此如中阿笈摩说。复有八数随行。复有八世法。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复有三品。谓怨亲中。复有三种世事。复有三种语言。复有二十二种发愤。复有六十二种有情之类。又有八位。复有四种入胎。复有四种威仪。复有六种活命。复有六种守护。复有七种苦。复有七种慢。复有七种憍。复有四种言说。复有众多言说句。——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论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坏。——乾隆大藏经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
有情生者。谓诸有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趣中。人谓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天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生所依处即器世界。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苏迷卢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宫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诸阿素洛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乾隆大藏经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何等有情生即有情世间。谓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趣中。人谓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天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何等生所依处即器世间。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苏迷卢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宫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诸阿素洛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乾隆大藏经第1192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百踰缮那;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二百踰缮那;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三百踰缮那;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四百、五百、六百乃至千踰缮那;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一赡部洲;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二大洲界;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三大洲界;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四大洲界;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小千世界;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中千世界;有菩萨摩诃萨得净肉眼,明了能见大千世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8卷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四大王众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梵众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光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净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广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无想有情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一切无烦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天眼所见,一切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所得天眼,皆不能见亦不能知。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得净天眼,能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世界中,诸有情类死此生彼,亦如实知。”——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8卷
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生、一时灭。有人言:“住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须弥山有二天处:四天处、三十三天处。余残夜摩天等,福德因缘七宝地,风举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余光过出,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乾隆大藏经第84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卷
佛告阿难:“阿弥陀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土,名须摩题,正在西方,去是阎浮提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乾隆大藏经第23部《佛说阿弥陀经》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乾隆大藏经第24部《佛说无量寿经》
有十方佛坐金华上,东方佛名须弥灯光明,东南方佛名宝藏庄严,南方佛名栴檀摩尼光,西南方佛名金海自在王,西方佛名大悲光明王,西北方佛名优钵罗莲华胜,北方佛名莲华须庄严王,东北方佛名金刚坚强自在王,上方佛名殊胜月王,下方佛名日月光王。如是十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药王、药上二菩萨言:“汝等所说咒,十方三世诸佛之所宣说。我等往昔行菩萨道时,得闻此咒,深心随喜;以是随喜善根因缘力故,即得超越五百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于今现在得成为佛。若有众生,得闻汝等二菩萨名,及闻我等十方佛名,即得除灭百千万劫生死之罪,何况受持读诵,礼拜供养!”——乾隆大藏经第301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5卷
如是四洲七山妙高轮围。欲界六天并初禅等。谓四洲界。一数至千为小千界。一小铁围山围绕。此小千界一数至千。为中千界一中铁围山围绕。此中千界一数至千。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大铁围山围绕。如是有百亿数四洲界等。皆悉行布铁围山等。诸洲山间黑暗之处。无有昼夜举手无见。初禅天量等四洲界。二禅天量等小千界。三禅天量等中千界。四禅天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相去量皆倍倍增。谓曰色界。无色界者。无别处所。若有生者。何处命终即彼生处。住无色定故曰无色。——乾隆大藏经第1313部《彰所知论》
是时,佛放足下相轮光明,悉照佛界诸小国土。一小国土者,一须弥山,日月运绕照四天下——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拘耶尼、北郁单越,四周大海,铁垣围表,上有二十八天。如此者为一小国土,周匝十方合有百亿。是时,悉现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及四天王天、忉利天、炎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清明天、水行天、水微天、水无量天、水音天、约净天、遍净天、净明天、守妙天、微妙天、广妙天、极妙天、福爱天、爱胜天、近际天、善观天、快见天、无结爱天、识慧天、无所念慧天,至二十八无色天,各有百亿。此为一佛刹,号曰忍世界。释迦文佛,分身百亿,悉遍其中。于时天人,睹众小国。诸佛菩萨,若近相见。——乾隆大藏经第96部《佛说菩萨本业经》
五趣九地
五趣: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四大洲人)、天。阿修罗有四种(分别为饿鬼、畜生、人、天所摄)。
九地:五趣杂居地(包含人、欲界六天、畜生、饿鬼、地狱)、色界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中有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卷
四食
欲界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色界和无色界没有段食,只有触食、意思食、识食。
云何任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3卷
复次饮食受用者。谓三界将生已生有情寿命安住。此中当知触意思识三种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寿命安住。段食一种唯令欲界有情寿命安住。又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中有微动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饿鬼傍生人中有粗段食。谓作分段而啖食之。复有微细食。谓住羯罗蓝等位有情及欲界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节。寻即消化无有便秽。——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卷
有四种食情命根大长故。云何四食。一者抟食。二者乐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六种依持。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二藏覆依持。谓屋宇等。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种。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宫殿化起。三丰稔依持。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四安隐依持。为诸有情离刀仗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云何七种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仆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云何十种身资具。一食二饮。三乘四衣。五庄严具。六歌笑舞乐。七香鬘涂末。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有四种食情命根大长故。云何四食。一者抟食。二者乐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四生(胎生、湿生、卵生、化生)
云何那落迦趣。谓种果所摄。那洛迦诸蕴。及顺那洛迦受业。如那洛迦趣。如是傍生饿鬼人天。如其所应尽当知。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穀-禾+卵]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象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受
欲界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界初禅天、色界二禅天、色界三禅天有二种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色界四禅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唯一种受:不苦不乐受。
乐受云何。谓顺乐诸根境界为缘所生。适悦受。受所摄。苦受云何。谓顺苦二为缘所生。非适悦受。受所摄。不苦不乐受云何。谓顺不苦不乐二为缘所生。非适悦非不适悦受。受所摄。欲界三。色界二。第四静虑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唯有第三不苦不乐。此亦二种。谓触种子所摄受种子受。及彼所生果受。——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9卷
当知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卷
五欲
复次五欲。是佛所说。谓眼见于色。心喜乐欲。以乐欲心取着色尘。耳闻于声。鼻嗅于香。舌了于味。身觉于触。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933部《佛说大集法门经》
所起过患声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者。求色声香味触。云何色求。色有二种。一谓色。二谓形色。色有十二种。谓青黄赤白烟云尘雾光影明闇。形色有八种。谓长短方圆高下平不平。此谓欲色。云何欲声。声有七种。谓螺声鼓声小鼓声大鼓声歌声男声女声。此谓欲声。云何欲香。香有七种。根香心香皮香糖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谓欲香。云何欲味。味有七种。甜味酢味碱味苦味涩味淡味辛味。或男味或女味。此谓欲味。云何欲触。触有八种。冷热轻重涩滑饥渴。或男触或女触。此谓欲触。此谓欲求。云何有求。欲有色有无色有。此谓有求。——乾隆大藏经第438部《文殊师利问经》
三有
出三有染相声者。相者五欲众具欲界相。色染色界相。无色染无色界相。此谓相。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地狱乃至他化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无色有。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着。三界九十八使。此谓出三有染相声。——乾隆大藏经第438部《文殊师利问经》
饮食寿长
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东弗于逮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曰儿生堕地坐著,陌头行人授指[口+束]指,七日成人,彼土无乳。中阴众生饮吸于风。阎浮提众生寿命百岁,东弗于逮寿命五百岁,西拘耶尼寿命二百五十岁,北郁单曰寿命千岁,中阴众生寿命七日。阎浮提人面上广下狭,弗于逮人面正圆,拘耶尼人面上狭下广,郁单曰人面正方,中阴众生面状如化自在天。”——乾隆大藏经第459部《中阴经》
寿建立者。谓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于一时寿无量岁。或于一时寿八万岁。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东毗提诃人寿量决定二百五十岁。西瞿陀尼人寿量决定五百岁。北拘卢洲人寿量决定千岁。又人间五十岁是四大王众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诸天众寿量五百岁。人间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说。彼诸天众寿量千岁。如是所余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寿量。各增前一倍。又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大那落迦寿五百岁。以四大王众天寿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寿量。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大那落迦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大那落迦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大那落迦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大那落迦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有情寿一中劫。非天寿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饿鬼寿量不定。又寒那落迦于大那落迦。次第相望寿量近半。应知又近边那落迦独一那落迦受生有情寿量不定。梵众天寿二十中劫一劫。梵前益天寿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寿八十中劫二劫。自此以上余色界天寿量相望各渐倍增。唯除无云。当知彼天寿减三劫。空无边处寿二万劫。识无边处寿四万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除北拘卢洲。余一切处悉有中夭。又人鬼傍生趣有余滓身。天及那落迦。与识俱没无余滓身。——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4卷
如此人间五十年量。当彼天上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四天王天寿量五百。当于人间九百万岁如此人间一百年量。当彼天上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三十三天寿量千岁。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岁。——乾隆大藏经第710部《本事经》第7卷
如此人间二百年量。当彼天上夜摩天中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夜摩天中寿量二千岁。当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岁。如此人间四百年量。当彼天上睹史多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睹史多天寿量四千。当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乾隆大藏经第710部《本事经》第7卷
如此人间八百年量。当彼天上乐变化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乐变化天寿量八千。当于人间二十三亿四百万岁。如此人间千六百年。当彼天上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日夜。数至三十。以为一月。积十二月。以为一年。以如是年。他化自在天。寿量一万有六千岁。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此中算数万万为亿)。——乾隆大藏经第710部《本事经》第7卷
人中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四天王寿天上五百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人中百岁是忉利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忉利天寿天上千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人中二百岁是盐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盐天寿天上二千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人中四百岁是兜术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兜术天上寿四千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人中八百岁是化应声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化应声天上寿八千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复次人中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他化自在天上寿万六千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畜生中寿有弹指顷。半日一日一月一岁十岁一百千万亿岁乃至一劫寿。饿鬼中寿乃至七万岁。人中阎浮提人寿或无数岁。或至十岁。——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云何色界中寿。梵迦夷天寿半劫。梵富楼天寿一劫。摩呵梵天寿一劫半。是谓初禅寿。少光天寿二劫。无量光天寿四劫。光曜天寿八劫。是谓二禅寿。约净天寿十六劫。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劫。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是谓三禅寿。果实天寿一百二十五劫。得德天寿二百五十劫。大果天寿五百劫。无急天寿千劫。无恼天寿二千劫。善观天寿四千劫。快见天寿八千劫。阿迦腻吒天寿万六千劫。是谓四禅寿。——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空处寿二万劫。识处寿四万劫。不用处寿六万劫。有想无想处寿八万劫。是谓无色界寿。——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当知北俱卢洲。皆无我执。无有分别。因行十善。定寿千岁。从此命终。往生天上。如是北俱卢洲。寿命千岁。然后命终。——乾隆大藏经第802部《佛说较量寿命经》
问答
问曰:何以故善心因缘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无色界?答曰:佛欲度此众生令得道证;无色界中以无身故,不可为说法;色界中则无厌心,难可得道,禅乐多故,慧心则钝。复次,佛以神通感,动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众生心信得欢喜故,生欲界天;不得四禅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无色界。——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卷
问曰:何以故名为净居天、梵世天?答曰: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名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者、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者、梵辅天,贵梵生处;三者、大梵天,是名中间禅生处。问曰:离欲是同,何以故有贵贱异处?答曰:初禅三种:下、中、上。若修下禅,生梵众;若修中禅,生梵辅;若修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如妙眼师念言:“我为众人说法,皆生梵天中。我今不应与弟子同处,当修上慈。”修上慈故,生大梵天中。复次,第一清净心故,生大梵天中。问曰:何以故于四禅中但说初、后,不说中间?答曰:初门离欲难故,最后微妙难得故,中间易入故不说。……复次,梵天近欲界故应闻,净居天是色界主,是故应闻。……复次,二禅大喜,三禅大乐,喜、乐放逸,是故不说。——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9卷
问曰何故色界无男女根。答曰无受用事故。鼻舌二根亦应无。为端严身故生无妨。又男女二根令身丑恶故无。——乾隆大藏经第1287部《法胜阿毗昙心论》第6卷
问曰:诸天生时,有三事自知:知所来处,知所修福田处,知本所作福德。是人生时,无此三事,云何识宿命?答曰:人道不定,或有识者,或不识者。复次,假佛神力,则识宿命。问曰:诸天有报五神通,自识宿命,能到佛所;人虽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处远,云何能至佛所?答曰:或有人生报得神通,如转轮王、圣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问曰:人生十月,三年乳哺,十岁后能自出。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生天、人中,即至佛所。天则可尔,人法未成,云何得来?答曰: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诸天、地狱皆化生;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此母人得三道),如是等名卵生人。湿生者,如掩罗婆利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如是等名湿生。化生者,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时,人皆化生,如是等名为化生。胎生者,如常人生。化生人即时长大,能到佛所。有人报得神通故,能到佛所。复次,佛借神力故,能到佛所。——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卷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9卷
更多经文
云何八数随行。谓诸世间数数随所行事。一蔽覆事。二莹饰身事。三威仪易夺事。四饮食事。五睡眠事。六交会事。七属彼勤劬事。八属彼言说事。——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三种世事。一语言谈论更相庆慰事。二嫁娶宾主更相饮啖事。三于起作种种事中更相营助事。——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云何六种活命。一营农。二商贾。三牧牛。四事王。五习学书算计数及印。六习学所余工巧业处。——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2卷
略有三事。天胜于人。云何为三。一者长寿。二者端严。三者快乐。如是三事。天胜于人。百千万倍。不可称计。——乾隆大藏经第710部《本事经》第7卷
云何心。谓意及六识。云何六。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名心法。云何心法。谓若法心相应。谓受想思触忆欲解脱念定慧信精进觉观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若智若见若无间等。此及余心相应共起者。是名心法法。——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若法不与心相应。谓诸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种类处得事得入得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味身。此及余不与心相应共起者。是名心不相应行法。——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地界。谓坚。云何水界。谓湿润。云何火界。谓温暖。云何风界。谓飘动。——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眼根。谓眼识所依净色。云何耳根。谓耳识所依净色。云何鼻根。谓鼻识所依净色。云何舌根。谓舌识所依净色。云何身根。谓身识所依净色。——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十二入。谓眼入色入耳入声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触入意入法入。——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五阴。谓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五盛阴。谓色盛阴受盛阴想盛阴行盛阴识盛阴。——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色。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云何造色。谓眼根耳鼻舌身根色声香味触入少分。及无作色。是名色法。——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六界。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云何六识身。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云何六触身。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云何六受身。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云何六想身。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云何六思身。谓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乾隆大藏经第1285部《众事分阿毗昙论》
有四识住。云何四。色痛想行。欲界色界中识多缘色住。空处识处识多缘痛住。不用处识多缘想住。有想无想识。多缘行住。——乾隆大藏经第1271部《阿毗昙甘露味论》
是剡浮树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阿摩勒果。是子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其核如自性阿摩勒核。呵梨勒果。是子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果形大小。两倍于前。核亦如是。阿摩勒林南。复有七林。七河相间。其最北林。名曰庵罗。次名剡浮。三名娑罗。四名多罗。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毕他林。如是诸果。其子熟时。不辛不苦。甜如蜂蜜。是人林中果形似人。如阎浮提胜人王种。其姓拘梨。若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庄严具足。状如行嫁。是人林果可爱如是。其子蔕形。如人头髻。未离欲者。见此果子。便生爱心。诸外道等有离欲人。若见此果。退失禅定。欲心还生。——乾隆大藏经第1290部《立世阿毗昙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