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见
- juezhao
- Oct 19, 2021
- 15 min read
五见
云何五见。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乾隆大藏经第807部《法集名数经》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护不近。——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25卷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取。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谓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即于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常边者。谓执我自在。为遍常等。断边者。谓执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复生。如瓶既破更无盛用。障中道出离为业。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谤因者。因谓业烦恼性。合有五支。烦恼有三种。谓无明爱取。业有二种谓行及有。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此亦名业。如世尊说。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谤名为谤因。谤果者。果有七支。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此谤为谤果。或复谤无善行恶行。名为谤因。谤无善行恶行果报。名为谤果。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众生。此谤为谤作用。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种子任持作用。结生相续作用等。谤无世间阿罗汉等。为坏善事。断善根为业。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云何见取。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上为胜为极。染慧为性。三见者。谓萨迦耶。边执。邪见。所依蕴者。即彼诸见所依之蕴。业如邪见说。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戒者。谓以恶见为先。离七种恶。禁者。谓牛狗等禁。及自拔发。执三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脱之因。又计大自在或计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计为因。所依蕴者。谓即戒禁所依之蕴。清净者。谓即说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解脱者。谓即以此解脱。烦恼出离者。谓即以此出离生死。是如此义。能与无果唐劳疲苦所依为业。无果唐劳者。谓此不能获出苦义。——乾隆大藏经第1170部《大乘五蕴论》
云何自性。略有二种。一见性烦恼。二非见性烦恼。云何自性差别。略有十种。见性烦恼五种差别。非见性者亦有五种。总此十种名为烦恼自性差别。见性五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非见性五者。谓贪。恚。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8卷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心执增益见我断常。名边执见。常见所摄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断见所摄边执见者。谓诸沙门若婆罗门七事断论。此边执见唯分别起无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来串习随逐边执见等。若有分别若无分别差别之相。如本地分已广分别。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等。心执增益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无施无爱亦无祠祀。是名谤因。无有妙行亦无恶行。是名谤用。无有妙行恶行诸业果及异熟。是名谤果。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亦无世间真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如是一切名坏实事。又此邪见即计前际诸无因论。边无边论。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现法涅槃等论。所有沙门若婆罗门。当知如是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六十二见三见所摄。谓常见所摄诸边执见。断见所摄诸边执见及诸邪见。见取者。于六十二诸见趣等。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见取。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58卷
六十二见
佛言。若有异道人。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各学其事。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见中。若有异道人。于当来劫中。见当来事。学当来事。于无央数道。各各了其事。皆在是四十四见中。——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有异道人。行常见。常自为世间说有常。在是四见中。佛言。其异道人。何以在四见中。各见常说自为世间人说有常。若有异道人。断爱欲行禅。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能念过去二十劫事。其人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过去劫成败时。不知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念。知过去事。舍当来事。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断爱欲。即如像三昧正受。能念当来四十劫事。其人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过去劫成败时。但知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舍过去事不知之。念当来事。是为第二见。第三若异道人。断爱欲。精进行寂。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过去当来八十劫事。其人便言。我与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过去当来劫成败时。其人便念过去当来之智。是为第三见。第四若有异道人。精进寂一心。行断恶行。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寂根住痴念。其人自为世间说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过去劫成败时。亦不知当来劫成败时。是为第四见。所可谓异道人。说常见常。自为世间人说有常者。皆在是四见中。不能复过上。如来皆知。——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其异道人。何谓于过去劫中。见过去事。念过去事。于无央数道。各乐说知其中事者。若有异道人。各说常见常。各自为世间人说有常。皆在四见中。其异道人。何谓说常见常为世间人说常。其劫坏败时。下人民便上生第十二阿卫货罗天上。劫坏败时。其天福德薄。命尽展转来下。有梵天在上虚空中生。便于彼为大尊梵自谓。我皆作诸事。于其上尊。为一切作父。解义千人之上。其梵天自念言。当于何所得人来生。此适发意顷。余下人即解生其上。尔时其梵天。因发见言。我皆化作是诸人。其人民亦自生见言。梵天皆化作我曹。所以者何。梵天先生。我曹后生。是故化我曹。其先生梵天。最端正好洁。威神巍巍。其余诸天。随法福德薄。命尽皆稍稍下生人间。行精进。离爱欲。行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处。其人言。上先所生梵天。得常在终不转移亦不死。常在尊上梵天。化作我曹。非常转移死。是谓为说常非是。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彼有梵天。发见如是言。其有色法痛痒思想行识。是法为常。亦不转移不死。其有地种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此非常不坚固。其梵天人。禄相福德薄者。终亡来下生人间。其人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梵天。是其人言。彼色法痛痒思想行识。其法常坚固。此人间地种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是法非常。无坚固有终亡。是为第二见。第三若有异道人。所说何谓。有天名几陀波屠。在其上相娱乐。快乐以后。常不复念身病着床。其人法禄相福德薄。终亡下生人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处。其人便言。彼天人相娱乐快乐者。得常在不动转终亡。此人间相娱乐。非常无坚固有终亡。彼天有常。此人间无常。是为第三见。第四若有异道人。所说有天名散提。彼居上共止顿平。相向生嗔恚离本座。其天人禄相福薄者。终亡下生人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天上。其人言。彼诸天共止相娱乐者。得常在坚固不终亡。我生人间者。非常无坚固有终亡。彼天有常。我人间无常。是为第四见。佛言。诸异道人。各各所说有常。各各为世间人。说有常者。皆在是四见中。不能过是四见。佛皆知是。——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何谓有异道人言。我于此自然生。不从他方来生。念无所从生。见谓本无世间。今有世间。皆在二见中。其异道人所知何谓言。我于此自然生。不从他方来生。念无世间。今有世间者。有天名无想。入无有思想。无有痛痒。其天人若念思想。禄相福德便薄尽。终亡来下生世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一心定意意即如像像其三昧。不能复念。昔时所从来生。其人便言。本无有世间。今适有世间。我昔时无今自然生。是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意念痴其痴人念言。本无世间。今适有世间。我本无今自生有。所以者何。我本无今自生有。是谓为本无有世间。是为第二见。其异道人所可谓我本无所从来生。念无所从生。见谓本法世间。今适有世间者。皆在是二见中。是二见不能复过上。——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有异道人。一人言我所见有崖底。一人言我所见无崖底。一人言我所见有崖底无崖底。一人言我所见不有崖底亦不无崖底。皆在是四见中。其异道人。所知何谓。若有异道人。行如是。自为世间人说有限。我所言至诚。其余者为痴虚妄言。自为世间人说无限。作是说。有言。我与世间有限无限。我与世亦不有限亦不无限者。后亦为虚妄语。作是说者为诳语。所以者何。我所见世间有限。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言我所行所见无限。谓知我与世无限。其异道人。见如是。行如是。谓我与世无限。其人说言。我与世无限。我至诚其余者为痴。反言我与世有限无限。我与世亦无有限亦不无限。作是说者为诳语。所以者何。我与世无限。是无二见。第三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其异道人见如是行。谓知我与世有限无限。我所言至诚。其余为痴虚妄语。反言我与世有限无限。我与世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作是说者无诳语。所以者何。我与世有限无限。是为第三见。第四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其人言我念如是行如是见。谓知我与世亦不有限亦不无限。我所言者至诚。其余者为痴虚妄语。反言我与世有限。我与世无限。我与世有限无限。作是说者为诳语。所以者何。我与世亦不有限亦不无限。是为第四见。佛言。诸异道人。有言有限。有言无限。有言有限无限。有言亦不有限亦不无限。我及世间者。皆在是四见中。不能复过是四见上。——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各异道人。共诤说所言各异。若有问事者。便共诤所言。各异言教。我某当如是教。彼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教。人当如是不如是。皆在是四见中。其异道人共诤说。所言各异者何谓。各有异道人。见如是行如是。言我不知亦不见。为有后世为无后世。我不知。一切无有后世。我亦不见。我所可不见不知不念是事。如我所说。不如余者所说。其人独语自用。我所见至诚。其余为痴。佛言。受取痴邪见人。身死至泥犁恶道。若有沙门婆罗门。所行多知。黠慧解说。其义谛观。所语无异。名闻远方。弃捐他见。来到其所。安谛问之不能发遣。其异道人。死堕恶道。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其异道人。见如是所说如是。我不知为有善恶之殃福。亦不知为无善恶之殃福。我亦不知亦不见。若作是语。有善恶之殃福我为着。无善恶之殃福我为离着。若我不着为转还受若沙门婆罗门。所行多知。黠慧解说。其义谛观。所语无异。名闻远方。弃捐他见。来到其所。安谛问之。不能发遣。其异道人。疑恐畏来问。若有问者。便共诤说。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当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不如是。是为第二见。第三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其异道人。所见如是所说如是。不我如何所善何所恶。当行何等不行何等何所恶道何所善道。何所是现世宝何所是后世宝。常当作何等行为苦。当作何等行为乐。若有沙门婆罗门。所行多知解。其义谛观。所语无异。名闻远方。弃捐他见。来到其所。安谛问之。何所善恶。当行不行何等。何所善恶之道。何所是现后世宝。常当作何等行为苦乐。来问之。不能发遣。恐畏恶道。若有问事者便共诤。所言各异。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教人当如是。亦当如是不如是为第三见。第四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其异道人意念痴若有问事者。便共诤。所言各异。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当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是为第四见。所谓异道人。共诤亦说各异。若有问事者。便共诤语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当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者。皆在四见中。不能过是四见上。——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在十六见中。其异道人。所见如是行如是。有我色为有后世想。言我至诚其余为痴。是为第一见。若有异道人。言无色为有我无后世。言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二见。若有异道人。行想见想。自为世间人说想者。言有色无色有我。我所语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三见。若有异道人。言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四见。第五若有异道人。言有限为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五见。第六若有异道人。言无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六见。第七若有异道人。言有限无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七见。第八若有异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八见。第九若有异道人。言一想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九见。第十若有异道人。言少思想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见。第十一若有异道人。言种种思想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一见。第十二若有异道人。言无央数思想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二见。第十三若有异道人。言一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三见。第十四若有异道人。言苦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四见。第十五若有异道人。言苦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五见。第十六若有异道人。言亦不苦亦不乐为有我。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十六见。佛言其异道人。行想见想。自为世间说想者。皆在是十六见中。不能复过上。——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若有异道人。行无常见无常。自为世间人说无常。悉在八见中。其异道人所行何谓。行无想见无想。自为世间人。说无想。其异道人。见如是行如是。有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言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一见。第二若有异道人所知何谓。行无想见无想。自为世间人说无想。谓无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二见。第三见若有异道人。言有色无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三见。第四见若有异道人。亦非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及世。死无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四见。第五见若有异道人。言我为与世有限。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五见。第六见若有异道人。言我与世无限。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六见。第七见若有异道人有限无限。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七见。第八见若有异道人。言亦不有限亦非无限。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八见。——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其异道人。所知何谓。见无想行无想。亦不无想见谓知。我与世无有想。皆在是八见中。第一见若有异道人。见如是行如是。有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死有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一见。若有异道人。言有色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死有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二见。第三见若有异道人。言有色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三见。第四见若有异道人。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四见。第五见若有异道人。言有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五见。第六见若有异道人。言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六见。第七见若有异道人。言有限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七见。第八见若有异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我至诚其余者为痴。是为第八见。佛言。若有异道人。亦不有想。亦不无想行。亦不有想。亦不无想见。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见。皆在是八见中。不能复过是八见上。佛皆知是。——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其异道人所知何谓。若有异道人。言无行无有见无有人念空知。皆在七见中。其异道人。言无行无有见无有人念空者。所知何谓。若有异道人。见如是如是。诸我色四大。父母所生。以饮食而长。在非常沐浴衣。身死在地。骨节解堕。别离异处。风吹其身。破碎坏败。以后世不复生死。如是便灭尽。是为第一见。第二见复有异道人。言死非如此破败更有我。复过其上。何所是我踰上者。其我者色天及欲行天。彼我者。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是为第二见。第三见若有异道人。言我者死非如此坏败。更有异我。复过其上。其我者色无意故。彼我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是为第三见。第四见复有异道人。言我者非如此死坏败。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者何谓。其我皆过诸色想天。悉踰嗔恚想天。念种种无央数虚空知行。其我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是为第四见。第五见复有异道人。言我者不如死坏败。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者何谓。其我皆喻一切虚空知天。无央数名识知天。所念行其天。若不坏败时。后世便不复生死。是为第五见。第六见复有异道人。言我者不如此死坏败。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者何谓。皆踰一切识知天。不复著名无识知念行其天。我者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是为第六见。第七见复有异道人。言我者非如此死坏败。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者何谓。皆踰一切无识知天。其天人无想有想念行其天。我者死坏败时。后世便不复生死。是为第七见。佛言所可谓异道人行灭坏见无行无有想无人念空。皆在是七见中。于七见中。不复能过上。佛皆知是所知。——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复有异道人自说。今现念行无为。现在见无为。若人至其所。便为说现在无为。皆在五见中。有异道人。见如是说。行亦尔。其在殿舍。自快以五欲自娱乐。其人言。我现在得无为。是为第一见。第二见复有异道人。言不如余者。言有我现在无为也。更有现在得无为。何谓现在无为。若比丘离欲。脱恶不善之法。意念行善安乐。便第一禅。其人灭尽。我者后世不复生死。是我现在得无为。是为第二见。第三见复有沙门道人。复言不如余者所说。不用此我现在得无为。更有现无为。复过其上。何谓现在无为。其比丘灭意内寂定。其志一不念亦不行。三昧喜乐。便行第二禅。其人灭尽现在得无为。是为第三见。第四见复有沙门道人言不如余者言不用此我现在得无为。更有现无为。复过其上。何谓现在无为。其有比丘。喜离淫劮悦观行当寂悦身行如贤者所观行常安。便行第三禅。是为第四见。第五见复有沙门道人。言不如余者言不用此。现在得无为。更有现在无为。复过其上。何谓现在无为。其有比丘。断乐断苦。无有昔时可意不可意。亦不苦亦不乐。常奉清净。便行第四禅。其人现在得无为灭尽。以后世不复生死。是为第五见。佛言所可谓有沙门道人。说现在无为。见现在无为者。念现在无为者。皆在是五见中。不能复过是五见上。佛皆知是所知。——乾隆大藏经第550部《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更多经文
佛告诸天龙神:“汝以是故,当于十二见缚而得解脱。何等十二?我见缚、众生见缚、寿命见缚、人见缚、断见缚、常见缚、我作见缚、我所见缚、有见缚、无见缚、此彼见缚、诸法见缚,是为十二。汝等当知,若有众生于佛法中,起瞋恨心欲毁坏者,皆以住是十二见缚。若人信解随顺不逆,于此十二见缚当得解脱。”——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复有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如是等种种诸见,乃至六十二见断。如是诸见,种种因缘生,种种智门观,种种师边闻;如是种种相,能为种种结使作因,能与众生种种苦,是名种种见。见义,后当广说。缠者,十缠:瞋缠,覆罪缠、睡缠、眠缠、戏缠、掉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复次,一切烦恼结绕心故,尽名为缠。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有二种:内著,外著。内著者,五见、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无明内外共。复有二种结:一、属爱,二、属见。复有三种:属淫,属瞋,属痴。是名烦恼。缠者,有人言十缠,有人言五百缠。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尔时,得无垢女,问于尊者阿泥楼大言:“大德阿泥楼大,佛说大德天眼人中最为第一。大德天眼,为有物见?为无物见?若有物见则堕常见,若无物见则堕断见。”尊者阿泥楼大,默然不答。”——乾隆大藏经第41部《得无垢女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