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第定
- juezhao
- Oct 19, 2021
- 5 min read
九次第定
复有九次第等至。谓初静虑等至。乃至。灭想受等至。——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13卷
云何九次第定?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乾隆大藏经第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26卷
四禅定
又复何名为四禅定。谓离诸欲及诸染法。断除疑惑分别之想。是名第一离生喜乐定。复次离欲断除分别想已。当于外法悉皆泯绝。内复寂定。摄内外法。悉皆归一。是名第二定生喜乐定。复次舍于喜乐思念之想。于身喜乐。而无所受。是名第三离喜妙乐定。复次舍苦乐法。无忧喜想。诸法清净。是名第四舍念清净定。如是名为四禅定法。——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具足勤修四种静虑。何谓为四?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是名菩萨安住第一具足静虑。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灭寻伺故,内正等净,心一趣体,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是名菩萨安住第二具足静虑。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离喜故,便住于舍,正念正知,身正受乐,众圣所说,有舍有念,乐住离喜,是名菩萨安住第三具足静虑。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断乐故,断苦为先,及忧喜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是名菩萨安住第四具足静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是静虑,定心清白,无有秽浊,离随烦恼,不舍深定,而能发起一切静虑种种作业,是名菩萨摩诃萨依静虑波罗蜜多故,勤修如是四种静虑。——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49卷
世尊。云何四禅定地。佛言。所谓离生喜乐地。离诸欲染一切烦恼故。定生喜乐地。已离寻伺降伏障染故。离喜妙乐地。安住方便作利乐行故。舍念清净地。苦乐已离。善恶心伏。非苦非乐念已离故。方便修习圆满清净。比丘。是名四禅定地。——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复次四禅定。是佛所说。谓若苾刍。已能离诸欲不善法。有寻有伺。此名第一离生喜乐定。若复苾刍。止息寻伺。内心清净。安住一想。无寻无伺。此名第二定生喜乐定。若复苾刍。不贪于喜。住于舍行。身得轻安妙乐。此名第三离喜妙乐定。若复苾刍。断除乐想。亦无苦想。无悦意。无恼意。无苦无乐。此名第四舍念清净定。如是等名为四禅定。——乾隆大藏经第933部《佛说大集法门经》
“比丘当知: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使诸声闻得游戏其中。然如来此四园之中有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而自游戏,尽有漏,成无漏,无复尘垢。云何为四?一名、有觉有观浴池,二名、无觉无观浴池,三名、护念浴池,四名、不苦不乐浴池。以何等故名为有觉有观浴池?若有比丘得初禅已,于诸法中恒有觉、观,思惟诸法,除去结缠,永无有余,以是之故,名为有觉有观。复以何故名为无觉无观浴池?若有比丘得二禅已,灭有觉、有观,以禅为食,以是故名之为无觉无观。复以何故名为护念浴池?若比丘得三禅已,灭有觉、有观,无觉、无观,恒护念三禅,以是之故,名为护念浴池。复以何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乐,复不念苦,亦不念过去当来之法,但用心于现在法中,以是之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是故,诸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故,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
一切诸佛于第四禅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禅中舍寿,于第四禅中起,入无余涅槃。第四禅中有八生住处,背舍、胜处、一切入,多在第四禅中;第四禅名不动,无遮禅定法。欲界中诸欲遮禅定心,初禅中觉观心动,二禅中大喜动,三禅中大乐动,四禅中无动。复次,初禅火所烧,二禅水所及,三禅风所至,四禅无此三患;无出入息,舍念清净。——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四无色定
复何名为四无色定。谓修彼定。厌下色相。忻上无色。由无色故。唯有虚空。乃观虚空无有边际。作如是想。是故名为空无边处定。复次离彼所缘空无边处已。复想能缘识亦无边。是故名为识无边处定。复次离彼能缘识已。当复想于能缘所缘俱无所有。是故名为无所有处定。复次离彼无所有已。当复想于无彼粗想。不无细想。是故名为非想非非想定。如是名为四无色定。——乾隆大藏经第923部《佛说决定义经》
复有四法,谓四无色定:于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尽瞋恚想,不念异想,思惟无量空处,舍空处已入识处,舍识处已入不用处,舍不用处已入有想无想处。——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
云何四无色定。佛言。所谓空无边处定。一切色想俱已远离。平等持心。如实安住故。识无边处定。内识无边。如实安住故。无所有处定。于一切法。皆无所有故。非想非非想处定。粗想非有。细想非无故。比丘。是名四无色定。——乾隆大藏经第1010部《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复次四无色定。是佛所说。谓若苾刍。离一切色。无对无碍。而无作意。观无边空。此观行相。名空无边处定。复离空处。而非所观。但观无边识。此观行相。名识无边处定。复离识处。而非所观。但观一切。皆无所有此观行相。名无所有处定。复离无所有处行相。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名为四无色定。——乾隆大藏经第933部《佛说大集法门经》
灭尽定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乾隆大藏经第84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7卷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答中位相进否多途。皆约通教三乘共行十地而说。凡有四义。初以六地七地对明浅深。则六地是三乘同入灭尽定。此位最浅故。菩萨所得之定未异二乘也。七地菩萨念念正受等者。念念则出入无间。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则不取摄所摄一切相。故不同二乘堕有行觉。有行觉者。有为行也。必灭诸相然后得定。是故七地为非念正受。谓非彼住念之正受也。又曰。得一切法无差别相者。乃觉一切法性相无有差别。非分得者。非彼二乘于其定中分得诸相性也。善不善者。谓菩萨至七地。尚不住于善。况不善念乎。是为无善念正受。二约七地八地以辩异相。即是意识妄想相有灭未灭高下不同。至八地三乘妄想悉灭。异乎七地也。——乾隆大藏经第1617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