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佛
- juezhao
- Oct 19, 2021
- 6 min read
念佛
如来耳所取境有无量种。如前所说无量无边诸世界中。有情充满。然彼世界一切有情。于一刹那一腊缚时一牟呼栗多顷同时出声。然彼诸声音韵屈曲。言词大小宣说有异。如来闻彼音声。各各差别皆能了知。善男子。如来成就圣智无尽无量犹若虚空。善男子。尽有情界所有众生。各各构画别别思惟作种种业。如来于一刹那于一腊缚一牟呼栗多。悉能了知。——乾隆大藏经第147部《佛说宝雨经》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是不颠倒法忍即是无相,无相故无取无舍、无逆无顺、无生无灭,是中自然归灭、无修无坏、无起无得,不分别此彼故心常舍离。所以者何?于是忍中,无此岸无彼岸,无分别无非分别,通达无相,成就是忍,名为圣众;破和合故,名为圣众。舍利弗,我余经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调达愚人及诸外道,皆以色身见佛。舍利弗,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亦复不应以音声见。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见佛,是去佛远。所以者何?佛不名色,不名为见,名为见佛。——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若人能见诸法无相、无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不念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是名真见佛。谓一切法无求无戏论无生,于此事中亦不念不分别,是名见佛。若有人于此法中无忆想分别、无取无舍、无贪无违、无想无想业,不贪言说,知法假名皆无所有,断语言道,无有差别亦无戏论,是名无生无想行者,于世间中名为圣众。——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念佛三昧
无量佛土,名十方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问曰:如菩萨三昧种种无量,何以故赞是菩萨念佛三昧常现在前?答曰: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7卷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乾隆大藏经第194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随念
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佛随念?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以色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受、想、行、识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善现,色无自性,受、想、行、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现,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应以三十二大士相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真金色身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身有常光面各一寻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八十随好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善现,如是相好金光色身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现,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应以戒蕴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善现,如是诸蕴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现,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应以五眼、六神通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善现,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现,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应以缘起之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善现,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善现,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佛随念;若如是修佛随念,是为菩萨摩诃萨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亦能圆满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则能圆满空解脱门,亦能圆满无相、无愿解脱门;则能圆满初静虑,亦能圆满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则能圆满慈无量,亦能圆满悲、喜、舍无量;则能圆满空无边处定,亦能圆满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则能圆满八解脱,亦能圆满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则能圆满一切三摩地门,亦能圆满一切陀罗尼门;则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亦能圆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则能圆满内空,亦能圆满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则能圆满真如,亦能圆满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则能圆满五眼,亦能圆满六神通;则能圆满佛十力,亦能圆满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则能圆满大慈,亦能圆满大悲、大喜、大舍;则能圆满无忘失法,亦能圆满恒住舍性;则能圆满一切智,亦能圆满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以无性为自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佛随念,谓于其中尚无少念,况有念佛?——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372卷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