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涅磐
- juezhao
- Oct 19, 2021
- 6 min read
于是,世尊即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佛般涅槃。当于尔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处,皆蒙大明,各得相见,迭相谓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过诸天光。——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4卷
善男子,当知如来虽说诸佛出于世间,于如来相而实无生;虽说诸佛至于涅槃,于如来相而实无灭。——乾隆大藏经第395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佛非过去得。非现在得。非未来得。所以说有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者。此但假名说有三世。非谓诸佛有去来今。——乾隆大藏经第521部《佛说坚固女经》
何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若已灭相是过去。有因未生相是未来。已生未灭相是现在。——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3卷
迦葉白佛言:“众生般涅槃者,为有尽耶?为无尽耶?”佛告迦葉:“众生无有尽也。”迦葉白佛言:“云何众生不尽?”佛告迦葉:“若众生尽者,应有损减。此修多罗,则为无义。是故,迦葉,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以是义故,诸佛世尊般涅槃者,然不磨灭。”——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佛告迦葉:“汝般涅槃,是声闻般涅槃,非为究竟。”迦葉白佛言:“若声闻、缘觉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说有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复般涅槃耶?”佛告迦葉:“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迦葉白佛言:“世尊,此义云何?”佛告迦葉:“譬如从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见,如初生乳,乳血共杂。受三归者,犹如纯乳。随信行等,及初发心菩萨,住解行地,犹如成酪。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应供等正觉,犹如醍醐。”——乾隆大藏经第436部《大法鼓经》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243部《大乘起信论》
其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乾隆大藏经第710部《本事经》
如契经说,有二涅槃界,谓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云何有余依涅槃界?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续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无余依涅槃界?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乾隆大藏经第1268部《阿毗达磨发智论》
尔时佛告阿难。汝等二大士不须。诤论如是事也。何以故阿难于汝意云何。三果之人入地狱不。阿罗汉人受饿鬼形不。乃至受畜生身不。及生边地邪见处不。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罗汉人名离一切究竟患难。若不离一切究竟患者不名阿罗汉也。善男子汝云何言一切法是不定相。阿罗汉人永更不受如是等苦岂不定乎。阿难白佛言。世尊阿罗汉人得尽定慧不。佛言不也。何以故阿罗汉分段涅槃。是故不得究竟尽慧。善男子夫于学者。观一切法住平等性。不离有不离无。不离有边不离无边。不即是边不离是边。不即是我不离于我。不即是色不离于色。不即是受不离于受。一切法者不可言定。不可言无定。若无定者应无三宝究竟解脱处。当知是法即有定性。若谓无定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是无定相。虽复如是。然不可言无复不可言有。若菩萨观一切法著有着。无即菩萨累。若见众生而生着相。是菩萨累。若离众生亦菩萨累。若着众生行是菩萨累。若离众生行亦菩萨累。若着我行是菩萨累。何以故菩萨常应如是心住中道。得名菩萨究竟慧也。善男子阿罗汉人都无是事。无是事故不得名为究竟慧也。善男子所谓菩萨住心中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菩萨观虚空如地。观地如虚空。观金如土观土如金。观众生非众生。观非众生而是众生。观法而是非法。观于非法而是定法。而是定法无有差别。观诸持戒与破戒等。观诸破戒如具戒相。虽然离于二边住平等相。破戒持戒亦应等心观之。上中下性亦应等心观之。有为无为法亦应如是等心观之。不赞大乘不毁小乘。豪贵卑贱粗妙丑陋。诸根完具及与残缺。聪黠愚闇悉不赞毁。善男子夫为菩萨供养之法。不应选择如上诸事。是名菩萨住心中道究竟智慧。善男子声闻之人无如是事故。无究竟慧亦非究竟涅槃。何以故未了法性故。不得究竟涅槃。——乾隆大藏经第417部《大方等陀罗尼经》
善男子,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3卷
佛言:“善男子,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圣道。”——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40卷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乾隆大藏经第109部《大般涅槃经》第4卷
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著涅槃。——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我尚不念涅槃,云何当说汝等当念涅槃、当得涅槃?舍利弗,若人得涅槃者,是人不随如来出家,随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是人为是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如大城邑中有大贼。——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有所得者无有涅槃。有所得者若有涅槃,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一切凡夫皆入涅槃。何以故?一切凡夫皆有我见、人见,皆有所得,皆是邪见。——乾隆大藏经第1090部《佛藏经》
佛告善现:“我以五眼如实观察,决定无我实能证得无上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别。然诸有情愚痴颠倒,于非实法起实法想,于非实有情起实有情想;我为除遣彼虚妄执,依世俗说,不依胜义。”——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24卷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佛证无上正等觉时,所得佛法为依世俗说名为得,为依胜义说名得耶?”佛告善现:“此依世俗,不依胜义。若依胜义,能得、所得俱不可得。所以者何?若谓此人得如是法便有所得,有所得者便执有二,执有二者不能得果亦无现观。”——乾隆大藏经第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37卷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乾隆大藏经第539部《增壹阿含经》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尝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乾隆大藏经第460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