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
- juezhao
- Oct 17, 2021
- 5 min read
安忍
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安受苦忍。二者外忍。三者谛察法忍。四者佛许可忍。五者无定方忍。六者无差别忍。七者不以事因故忍。八者耐怨害忍。九者悲心忍。十者愿力救拔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善男子。云何是安受苦忍。谓若菩萨或自心有忧悲苦恼。随生起时。菩萨安然悉能忍受不起嗔心。是为菩萨安受苦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外忍。谓若菩萨亲闻他人所出恶言。或展转闻。因其毁谤父母师长亲友知识。或有恶言谤佛法僧。菩萨闻已不生嗔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为菩萨外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谛察法忍。谓若菩萨若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经中。有法能断轮回种子。脱诸结缚坏相续者。谓一切法本来寂静。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萨得闻如是法已。不生惊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岂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缘故。应于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习伺察及生胜解。是为菩萨谛察法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佛许可忍。谓若菩萨设起忿恚嗔害心已。即当伺察此恚害心。从何所起复何处灭。何因故生生复何住。作是观时都不见有恚害之法。若生若灭二法可得。随生即灭。若因若缘亦不可得。以是缘故。菩萨于中安然忍受。无复生起佛所许可。是为菩萨佛许可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无定方忍。谓若菩萨非于昼分能忍。夜不能忍。或夜能忍。昼不能忍。自国能忍。他国不能忍。或他国能忍。自国不能忍。惯习者能忍。不惯习者不能忍。菩萨不然。于一切国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皆悉能忍。是为菩萨无定方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无差别忍。谓若菩萨不于己之父母师长眷属亲友知识等处能忍。余诸人所而不能忍。何以故。菩萨乃至于旃陀罗眷属等处。有所侵恼而悉能忍。是为菩萨无差别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不以事因故忍。谓若菩萨所起忍行。不以财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为资养故。不以世间近事故。不为隐覆惭耻等故忍。何以故。菩萨常行忍辱心故。是为菩萨不以事因故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耐怨害忍。谓若菩萨或无他缘来加其恶。菩萨尔时即无所忍。或时怨对若执刀杖。若复持拳起嗔怒心而来打击。或复期克恶语骂詈。菩萨见如是等他怨对来打击骂詈之时。坚固其心深自伏忍。作是思惟。此等怨对皆是我之自业所感。业成熟已来相逼恼。诚非父母眷属亲友所造。皆是自业造作所成熟故。而亦非外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所成熟。又亦非内四大成熟。菩萨作是思惟时。由此因缘故。于有怨害及无怨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受。是为菩萨耐怨害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悲心忍。谓若菩萨设得王位。或为臣佐。大富自在威德特尊。见诸有情多苦恼者。而彼有情。于其王所生忿恚心。而来毁骂及诸娆乱。其王尔时不生嗔恚。不恃尊豪而行凌逼。作是思惟。此诸有情我之向化。我应为彼作其救护。是故我今不恃王之威相。但为彼等作其卫护使不破坏。以是因缘。悲心起故安然忍受。是为菩萨悲心忍。——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云何是愿力救拔忍。谓若菩萨作是思惟。我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作师子吼发是愿言。愿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普为救拔一切有情出生死海。我所勤行救拔一切有情不取其相。但为令诸有情悉得解脱。令诸有情其心调伏住奢摩他。菩萨尔时若自心生嗔恚。不能忍者如佛所说。善男子。譬若有人善疗眼疾。能除患者昏翳暗障。时医眼师。作是思惟。我欲普令除去患者所有昏翳。医师忽然自丧其目。善男子。于汝意云何。而彼医师能疗眼不。答言不也。佛言。善男子。菩萨亦复如是。欲以慧眼开导世间一切有情愚痴暗瞑。而菩萨若自为彼痴暗所覆。即不能与一切有情除去暗瞑。是故菩萨于诸损恼。不生嗔恚安然忍受。是为菩萨愿力救拔忍。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乾隆大藏经第959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
安忍
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4卷
一切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诸法。菩萨于众生中忍,如先说;今说法中忍。法有二种: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种种,名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种:一者、瞋恚、忧愁、疑等,二者、淫欲、憍慢等。是二名为心法。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饥渴、寒热,是外魔军;结使、烦恼,是内魔贼。——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5卷
阿罗汉、辟支佛,畏恶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萨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怜愍众生,欲了了分别知诸法实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15卷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萨,菩萨是时不起瞋心,乃至不生一念。尔时,菩萨应修二种忍:一者、一切众生恶口骂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无生。无生法忍菩萨,若人来恶口骂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尔时,菩萨应如是思惟:‘骂我者谁?讥诃者谁?打掷者谁?谁有受
者?’是时菩萨应思惟诸法实性,所谓毕竟空,无法、无众生;诸法尚不可得,何况有众生?如是观诸法相时,不见骂者,不见割截者。是菩萨如是观诸法相时,即得无生法忍。云何名无生法忍?知诸法相常不生,诸烦恼从本已来亦常不生。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二忍,能具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住是圣无漏出世间法,不共一切声闻、辟支佛,具足圣神通。住圣神通已,以天眼见东方诸佛,是人得念佛三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断绝;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菩萨用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如所闻为众生说。是菩萨亦知十方诸佛心,及知一切众生念,知已,随其心而说法。是菩萨以宿命智知一切众生宿世善根,为众生说法,令其欢喜。是菩萨以漏尽神通,教化众生,令得三乘。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成就众生,具足一切种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无得、无作法中,具足羼提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163部《大智度论》第87卷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乾隆大藏经第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1卷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