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六波罗蜜

  • juezhao
  • Oct 17, 2021
  • 12 min read

 

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精勤修习诸波罗蜜多行菩萨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者,即于如是六波罗蜜多精勤修学,是则名为行菩萨行。舍利子,何等名为六波罗蜜多?舍利子,所谓柁那波罗蜜多、尸罗波罗蜜多、羼底波罗蜜多、毗利耶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如是名为六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依如是六波罗蜜多故行菩萨道。——乾隆大藏经第20部《大宝积经》第41卷


菩萨奉行檀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清净行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布施欲求佛。发心为本。二者菩萨布施。当离罗汉辟支佛道。三者菩萨布施。念欲度脱十方人民。四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悔。五者菩萨布施与人。视之如佛。六者菩萨布施与人。心无悭贪。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乱欢喜与之。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手自斟酌。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意广不殆。十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求欲有所生。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不从中有所悕望。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有所置随佛经教。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乐佛经故。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佛道故。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不自贡高。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劝勉教人故。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度脱人民。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持经法教人民故。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随佛教故。二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降伏魔官属故。二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成就得佛故。二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为人中雄猛故。二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闭塞饿鬼道故。二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后世习布施故。二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后世欲得豪贵富乐故。二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世世得菩萨道故。二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常欲与善师相随故。二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世世和颜向十方人故。二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佛道之本故。三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反成就菩萨故。三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三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境界庄严。欲向佛入诸经法故。是为菩萨清净布施三十二事。菩萨行檀波罗蜜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菩萨清净行尸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一者菩萨身所行常清净。是为持戒。二者菩萨离悭贪嗔恚愚痴。口所言净洁。是为持戒。三者菩萨心作明慧不欺于佛。是为持戒。四者菩萨不随外道奉行十事。是为持戒。五者菩萨生天上世间。常不离佛道。是为持戒。六者菩萨离罗汉辟支佛。心去调戏。是为持戒。七者菩萨远离谀谄。入佛智慧。是为持戒。八者菩萨多学智慧心为第一。是为持戒。九者菩萨极大慈哀向于十方。是为持戒。十者菩萨遍护十方人悉具足。是为持戒。十一者菩萨未尝犯禁。离于惭愧。是为持戒。十二者菩萨不毁缺所行身常畏慎。是为持戒。十三者。菩萨不中道犯行违戾本心。是为持戒。十四者菩萨自守不犯众恶。是为持戒。十五者菩萨随明人之教度脱恶道。是为持戒。十六者菩萨持戒生天之本。是为持戒。十七者菩萨悉欲具足随佛智慧。是为持戒。十八者菩萨常坚持戒不犯佛教。是为持戒。十九者菩萨不自贡高轻侮他人常自制止。是为持戒(少十九一法诸藏并阙)。二十者菩萨能自制心不随爱欲。是为持戒。二十一者菩萨持戒不失得佛诸经。是为持戒。二十二者菩萨持戒有信。劝助乐不欺。是为持戒。二十三者菩萨不犯悭贪。是为持戒。二十四者菩萨持戒坚住随法教化。是为持戒。二十五者菩萨弃捐财富。常欲作沙门是为持戒。二十六者菩萨习乐于空闲之处。乐于经法。是为持戒。二十七者菩萨不贪饮食衣被。欲入道故。是为持戒。二十八者菩萨断截诸恶成诸功德。是为持戒。二十九者菩萨暴露专精。远离姓族守功行德。是为持戒。三十者菩萨入深法行无所附着。是为持戒。三十一者菩萨随次第法行十二因缘。是为持戒。三十二者菩萨不随诸外道。远离四颠倒。是为持戒。是为菩萨清净持戒三十二事。菩萨行尸波罗蜜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菩萨清净行羼提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不贪身。是为忍辱。二者菩萨不惜寿命。是为忍辱。三者菩萨不持嗔恚意向人。是为忍辱。四者菩萨人有骂詈毁辱悉受。是为忍辱。五者菩萨若见疲病羸劣。当哀伤之。是为忍辱。六者菩萨不轻易无教之人。是为忍辱。七者菩萨虽自豪尊为人所易。是为忍辱。八者菩萨为人所剥割不嗔不怨。是为忍辱。九者菩萨无嗔恚恨意于人。是为忍辱。十者菩萨为人所败令就小道。心不回转。是为忍辱。十一者菩萨乐信佛道其心不懈。是为忍辱。十二者菩萨心不动乱。清净而住。是为忍辱。十三者菩萨未尝持嗔恚向人。是为忍辱十四者菩萨护他人心令不得起。是为忍辱。十五者菩萨常以柔软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六者菩萨常持慈哀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七者菩萨不恃自贡高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八者菩萨为十方天下人下屈。是为忍辱。十九者菩萨不持忿行向人。是为忍辱。二十者菩萨自守无所犯负。是为忍辱。二十一者菩萨常自制心令意不起。是为忍辱。二十二者菩萨自有过失能自悔责。是为忍辱。二十三者菩萨不持他人长短。是为忍辱。二十四者菩萨常乐念佛道是为忍辱。二十五者菩萨常乐解于经法。是为忍辱。二十六者菩萨常爱乐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七者菩萨常欲施与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八者菩萨常持和心向人。是为忍辱。二十九者菩萨常喜劳来于人。是为忍辱。三十者菩萨常随经法不中断绝。是为忍辱。三十一者菩萨闻有三治不恐不怖。是为忍辱。三十二者菩萨无所从生乐喜智慧。是为忍辱。是为菩萨清净忍辱三十二事。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不断佛道。是为精进。二者不断经法。是为精进。三者不断比丘僧。是为精进。四者度不可计人。是为精进。五者受不可复计死生心不殆。是为精进。六者当供养无央数佛无厌极。是为精进。七者当作不可复计功德。是为精进。八者当学不可复计经卷。是为精进。九者悉当教十方天下人。是为精进。十者成就十方天下人皆使得佛道。是为精进。十一者当为十方天下人。给所当得悉当从与之。是为精进。十二者自身所有好物持施与人。是为精进。十三者诸禁戒悉当护持。是为精进。十四者忍辱之力悉当柔弱。是为精进。十五者诸禅三昧悉当具足。是为精进。十六者诸智慧悉令具足。是为精进。十七者诸佛境界所行功德。自庄严作佛时境界。是为精进。十八者欲求极大力。是为精进。十九者悉降诸魔及官属。是为精进。二十者持佛经法。悉降伏余外道。是为精进。二十一者十种力四无所畏。诸佛经法悉欲得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二者庄严身口心。是为精进。二十三者未尝懈怠休倦。是为精进。二十四者所作为事悉当究竟。是为精进。二十五者心常当猛健。是为精进。二十六者悉弃捐诸爱欲。是为精进。二十七者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二十八者一一相者辄有百福功德悉当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九者诸佛经法悉当护之。是为精进。三十者不可复计诸佛境界我悉当知。是为精进。三十一者世世常当见无央数佛。是为精进。三十二者远离从精进出生。远离身心无形。亦无所住。亦无所出。亦无所入。亦无所生。是为无所生乐住。是为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菩萨清净行禅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所念无所犯。是为净。二者所持不缺。是为净。三者所分别不忘。是为净。四者去离调戏。是为净。五者自守知足。是为净。六者心不邪念。是为净。七者劝人作功德持用索佛。是为净。八者不犯六事。是为净。九者适无所著。是为净。十者自观内外。是为净。十一者悉具五旬。是为净。十二者心常柔软。是为净。十三者不着于身。是为净。十四者内行定。是为净。十五者向入佛道。是为净。十六者远离于恶人。是为净。十七者智慧明所入。是为净。十八者悉入所因功德。是为净。十九者悉令经法本乐。是为净。二十者随次第入行。是为净。二十一者智慧恩不转。是为净。二十二者沤和拘舍罗所成就。是为净。二十三者悉欲具足佛事。是为净。二十四者悉哀苦人。是为净。二十五者不与罗汉辟支佛从事。是为净。二十六者稍稍乐入深智慧具足。是为净。二十七者所作功德不厌。是为净。二十八者一切人本无有人信是事。是为净。二十九者悉得佛三昧不乱。是为净。三十者悉入十方天下人所念事悉见。是为净。三十一者悉知十方天人身事。是为净。三十二者譬如医王悉愈人病。菩萨持经法。悉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是为净。菩萨行禅波罗蜜清净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欲得佛诸经法无厌时。是为高明。二者随次念诸经法。是为高明。三者智慧解黠。是为高明。四者所因法不灭智慧。是为高明。五者入黠守解五阴。是为高明。六者以黠慧承经法解于本端。是为高明。七者阿伊檀拘舍罗持智慧解。是为高明。八者十二因缘拘舍罗稍稍觉知。是为高明。九者四谛拘舍罗悉知是灭。是为高明。十者稍稍入慧拘舍罗制不随泥洹。是为高明。十一者内观皆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二者故受化生死。当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三者诸经法无所从生悉当晓知。是为高明。十四者一切人本端无形本自净。随世间习俗而入度十方人。是为高明。十五者一切法为一法耳。本端者泥洹也。是为高明。十六者一切境界为一境界耳。何以故。本自空故。是为高明。十七者一切佛为一佛耳。何以故。法身所入不可计故。是为高明。十八者一切事不悉见说。何以故。各各有字拘舍罗悉当知。是为高明。十九者无所挂碍护智慧。不可计十方天下人来问悉能报。是为高明。二十者悉得诸经法未尝有忘。用得陀邻尼故。是为高明。二十一者悉觉诸魔事。觉者当即远离。是为高明。二十二者一切法如幻。譬如人假着。笼躯须臾脱去。一切无所有亦如是。是为高明。二十三者如梦中所见。及水中影深山音响。一切法皆如是。是为高明。二十四者一切法皆空。本无所从来故。是为高明。二十五者十方天下人心所念。智慧悉至悉知其本。是为高明。二十六者持沤和拘舍罗威神之力入泥洹。后复来出现生死。是为高明。二十七者空无想无愿。一切法随教悉见度脱。是为高明。二十八者本端定无定无所见。一切法悉了其本。何以故。一切法无所持无所著。是为高明。二十九者悉得明无有痴冥。悉得智慧光焰。为十方天下人。说经法悉度脱。是为高明。三十者一切生死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悉晓知随习俗入。而为十方人说法。更生更死示现如是。是为高明。三十一者四事不护智慧悉至遍皆悉知。是为高明。三十二者为十方人说经法。从次第随人所喜乐为说之。当自制心自护智慧。悉具足成就。诸佛悉遥见是高才。为菩萨持佛威神。为悉拥护。是般若波罗蜜三十二事清净如是。——乾隆大藏经第157部《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


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能除断。何等为三?谓自不布施,不欲他施,嗔能施者;自不持戒,不欲他持,嗔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嗔能忍者;自不精进,不欲他精进,嗔能精进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嗔能修者;自无智慧,不欲他有,嗔能有者。如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见有三障差别,不放逸行之所除断。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此三皆从不放逸生。何等为三?布施三者,谓一切能舍、不求果报、回向菩提;持戒三者,谓重心敬授、护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谓柔和宽恕、自护护他、回向菩提;精进三者,谓不舍善轭、无来去想、回向菩提;禅定三者,谓遍入诸定、无所攀缘、回向菩提;般若三者,谓智光明彻、灭诸戏论、回向菩提。如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三种能成满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长。——乾隆大藏经第42部《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姓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心喜施与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诸有请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软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诸福业。于他修福尚能奖助。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及重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于他种种斗讼诤竞。或余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益受诸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同戒。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己所作而为成办。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尊重实语不诳惑他。不离他亲。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言。常柔软无有粗犷。于己僮仆尚无苦言。况于他所敬爱有德。如实赞彼。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性。自翘勤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余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诸盖轻微粗重羸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心不极为诸恶寻思之所缠扰。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姓相。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遍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姓相。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姓粗相。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乾隆大藏经第1164部《瑜伽师地论》第35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