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禅宗六祖传记简介

  • juezhao
  • Apr 17, 2021
  • 6 min read

Updated: Sep 6, 2021


 

祖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4%E6%91%A9


菩提达摩,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开创者,被尊称为达摩祖师、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据说其于南北朝时来到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闭关,并著作《少室六门集》,不过近世学者认为其中仅有《二入四行论》为达摩亲传。所谓二入,即理入、行入。所谓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二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A7%E5%8F%AF


慧可(487年-593年),又名惠可、僧可,俗名姬光,号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被尊为禅宗二祖。


他原是一位精通儒学与佛法的学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出生,三十岁时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四十岁时,至嵩山从学于达摩门下六年,尽得其心法,但是因为达摩的禅法并不为当时的人所接受,慧可也因此受到许多责难。


达摩弟子人数并不多,其中昙林与慧可间有深厚的友谊。昙林曾经遇贼,被砍一臂(后人称为无臂林),幸好受到慧可的救护。后世传说,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因是由此讹传而来。昙林长期在译场担任笔受的工作,是重视经教的法师,与慧可专心禅观不同。


达摩涅盘后,昙林在东魏邺都(河南省安阳县)讲授《胜鬘经》,慧可也在此传授达摩禅法。当时那里有位道恒禅师,门徒甚多,他指责慧可所传的达摩禅是魔语,与官府结合对他加以迫害,慧可几乎死去,慧可传法的态度也因此转变为低调顺俗。


574年,北周武帝展开建德毁佛,慧可与昙林在邺都共护经论。577年,北齐灭亡,慧可遁隐于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度僧璨出家,传以心法,是为禅宗三祖。579年,北周宣帝复兴佛法,慧可重还邺都。慧可没有固定的寺院与徒众,隐居在市井之间,有时为人帮佣,随宜为人说法,有人劝说高人不该做这种工作,他却认为这是调心,修持忍辱波罗密。

 

三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3%A7%E7%92%A8


僧璨,又作僧粲,籍贯不详,拜慧可为师,但慧可质疑僧璨患了恶疾,不宜修道,但是僧璨以身虽有疾,但向道之心、本具佛性无不同响应,得到了慧可的欣赏,继位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


出家之前就得了麻疯之类的恶疾,曾在今日安徽天柱山修道,后追随二祖慧可,有过一段机锋对答。慧可曰:“你得了严重麻疯病,找我又有甚么用呢?”璨对曰:“身体虽然得病,但我这病患的心,跟和尚您的心没有分别。”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示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三祖僧璨大师,受二祖慧可传法后,《灯录》记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值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余载,后为世人知晓所礼请,大设斋供法会,僧璨为四众广宣法要,即于法会中,于大树下合掌涅盘。

 

四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4%BF%A1


道信(580年-651年),俗姓司马,原籍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后迁蕲州广济县,佛教禅宗四祖,嗣法于僧璨,传于弘忍。


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全文为《楞伽师资记》所引录,文义简要精密,为安心方便的主体部分。另有《菩萨戒作法》法着等。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世寿七十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四祖寺。

 

五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8%E5%BF%8D


弘忍(601年-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为汉传佛教禅宗五祖,唐代宗赐谥大满禅师。


去世的时间,有唐咸亨五年(674年),唐上元二年(675年)两说,年七十四岁;故他应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或隋仁寿二年(602年)。


弘忍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后道信圆寂,由弘忍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弟子有法如、神秀等,皆传化一方,有十大弟子之说,后传法于六祖惠能。


唐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遣使召弘忍入京,其固辞不赴;乃送衣药到山供养。龙朔元年(661年),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惠能见解透彻,遂授以衣法,叫他南归。


弘忍的禅学传自道信。道信自说他的法门: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因为禅宗“不立文字”,弘忍的著作,未见记载。仅《楞伽师资记》及《宗镜录》等,散录其法语。

 

六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A7%E8%83%BD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生于广东新兴县,汉传佛教禅门南宗祖师,与北宗神秀大师分庭抗礼,世称禅宗六祖(禅宗北宗以神秀为六祖)。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聪颖,听法即悟,惟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曹溪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不识一字。一次,惠能在客店卖柴后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心下即便开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该处有五祖弘忍弘法,猊下高足一千余人。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是前往黄梅拜谒五祖。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厨房做工。惠能八月有余,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过一次正殿,听过一次法会。


其时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众皆惊,弘忍见后,告诉大家并未开悟,将偈子擦干净。后来,五祖于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五祖于是传衣钵,定为传人。并且嘱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时机成熟后再弘法,衣钵就到你为止不要再传了。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猊座之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乾隆大藏经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